德國科學家發現基于miRNA的液體活檢或可用于肺癌早篩!
近期,德國Hummingbird Diagnostics的Bruno R Steinkraus團隊開發了一種集合了18個小RNA特征的診斷模型miLung。 在驗證隊列中,miLung檢測早期肺癌的準確性很高,中位曲線下面積(AUC)可達0.83,診斷性能會隨著疾病分期呈現依賴性增長,AUC可從I期肺癌的0.76上升至IV期的0.86。此外,他們還發現,miLung中位于L1-stalk上的核糖體RNA片段是肺癌的主要預測因子。 說到小RNA,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microRNA(miRNA)。但實際上,小RNA是生物體內一類具有重要調控功能的非編碼短小RNA的總稱。 小RNA幾乎參與調控了動植物所有的生命過程,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并且與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除了miRNA以外,像轉運RNA(tRNA)、核糖體RNA(rRNA)以及Y-RNA片段這樣的非典型小RNA也被證明可作為檢測多種癌癥類型的外周血生......閱讀全文
肺癌早篩迎來突破!GRAIL公布最新研究數據
GRAIL在2018年ASCO大會上宣布了其CCGA研究的最新數據。這些數據彰顯了其開發的血檢在肺癌早期篩查中的潛力。該研究也得到了ASCO官網的特別報道。 肺癌是一種影響廣泛的疾病。在美國,預計今年將有15.4萬人死于肺癌。這一數字在全球還將上升到170萬。對于肺癌來說,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Veracyte與強生展開合作-目標直指肺癌早篩
近日,Veracyte宣布將與強生以及強生肺癌倡議組織(Lung Cancer Initiative)開展長期戰略合作,以推動新型診斷技術的發展,在更易治愈的早期階段檢測肺癌。這項合作將創建基于“創傷領域”科學的新型干預手段來挽救生命,通過簡單的刷取呼吸道樣本,來檢測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 根據
肺癌早診早治有望改善
倫敦大學學院發布一項新研究說,通過基因組測序等技術手段,團隊找到了一些重要差異特征來判別肺部癌前病變是否會最終發展成肺癌,有助實現這類疾病的早期診斷并提升治療方案療效。 肺癌發病前往往在氣道上會先出現癌前病變,但據該學院介紹,這類病變最終只有約一半會發展成肺癌,另一半會逐漸消散或保持良
國家癌癥中心與GE醫療開啟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行動
2016年6月17日,北京——今天,國家癌癥中心聯合各省級癌癥中心、腫瘤醫院,攜手GE醫療集團(中國)共同發起的“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行動”全國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此次“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行動”是我國首次針對肺癌這一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所采取的全國性行動,涵蓋了篩查指南制定、肺癌防治知識宣
詳解肺癌標記物,助力早診早治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多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中位生存期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6%,預后極差。研究發現如能在早期發現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將會增加到70%!而早期診斷是早期治療的重要條件,胸部X線、CT、支氣管內鏡和細胞學檢查等雖在早期篩查中起到
詳解肺癌標記物,助力早診早治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多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中位生存期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6%,預后極差。研究發現如能在早期發現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將會增加到70%!而早期診斷是早期治療的重要條件,胸部X線、CT、支氣管內鏡和細胞學檢查等雖在早期篩查中起到了一
腫瘤早篩技術概述
一.腫瘤早篩意義重大,顯著提升患者生存率腫瘤早篩是指用快速、簡便的方法,從大量看起來健康、尚未出現癥狀的目標人群中篩選出極少數腫瘤高危群體,能夠及早發現腫瘤,降低發病風險,尤其是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發展周期足夠長的癌種,比如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以結直腸癌為例,中國人群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在I、I
肺癌早篩步入商業化階段,相關檢測儀器受到重視
2023年,腫瘤早篩行業已正式步入商業化階段,目前,市場集中度不高,主流技術得到驗證,商業模式整體處于探索期。在國家對腫瘤防治的系列政策中,腫瘤早篩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被傾入更多期待。腫瘤早篩,是指針對表面健康、尚未出現明顯異常癥狀的目標人群,進行早期癌癥和癌前病變的篩查,早篩有望降低腫瘤發病
德國科學家發現基于miRNA的液體活檢或可用于肺癌早篩!
近期,德國Hummingbird Diagnostics的Bruno R Steinkraus團隊開發了一種集合了18個小RNA特征的診斷模型miLung。 在驗證隊列中,miLung檢測早期肺癌的準確性很高,中位曲線下面積(AUC)可達0.83,診斷性能會隨著疾病分期呈現依賴性增長,AUC可
腫瘤早篩早診下的偏倚與對策(二)
以下三類群體就可以用合理的早篩技術進行篩查?第一種:重度煙民美國的一項針對對53,454?名重度抽煙的居民進行了肺癌的早篩,將篩查人群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進行低劑量CT篩查,一組進行X胸片篩查(之前已有研究表明X胸片對于肺癌的早篩無意義,此處作為對照組),低劑量CT的篩查陽性率是24.2%?,X光片篩
腫瘤早篩早診下的偏倚與對策(一)
導讀數字可以讓事情更有說服力,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使用“硬數字”這個短語,但即使是硬數字也可能具有誤導性。假設你很有興趣了解老年人中做篩查性乳腺X線攝影的價值。你碰到一個標題為“乳腺X線攝影或許會讓所有女性受益,不分年齡”的新聞故事,故事中你發現了下面的生存率統計:“在80歲及以上的女性中,乳腺癌
“乳腺篩查與早診早治2020計劃”啟動
10月12日,GE醫療正式宣布,GE粉紅行動戰略全面升級為“金質關愛粉紅行動”,并攜手國家癌癥中心共同啟動“乳腺篩查與早診早治2020計劃”。 根據此計劃,GE將率先與國家癌癥中心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從統一乳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標準與指南、創新技術臨床應用、醫師培訓、義診和公眾教育等多維度展
18類癌癥早篩權威標準公布-癌癥早篩市場將迎新機遇
12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18種癌癥診療規范》,從此體外診斷相關癌癥早篩在醫療市場終于有了“通行證”。體外診斷早期篩查手段也被列進了主流篩查手段! 據了解,體外診斷產業是隨著現代檢驗醫學的發展而產生的,反過來又帶動了檢驗醫學、基礎醫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目前全球醫療決策中有2/3是基于診斷信
發現“青年腸癌”的早篩“利器”
結直腸癌是一種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公眾普遍認為的老年疾病,但近些年,腸癌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馬延磊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發病年齡小于50歲的青年腸癌(早發性腸癌)與發病年齡大于50歲的老年腸癌(遲發性腸癌),在腸道菌群譜、代謝譜、細菌酶基因譜改變
兩位華人科學家探尋癌癥早篩解決之道,早篩痛在哪
2016年,腫瘤學權威期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刊登了一篇2015年中國癌癥估測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癌癥新發病例429.2萬,死亡人數高達281.4萬。再看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癌癥數據:每年全球大約有1400多萬癌癥新發病例,每年
“談癌色變”?“早發現、早治療”,篩查與早診早治是關鍵
“談癌”能否不再“色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定下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大部分常見癌癥可早期發現,應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全國一年新增癌癥病例約406萬,病亡人數約241萬。近年來癌癥5年生存率明顯
國家癌癥中心總結主要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方法
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是癌癥防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癌癥篩查是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運用快速、簡便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方法,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通過檢查讓受檢者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從而實現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 為此,國家癌癥中心科學歸納總結了危害我國居民健
堯景基因肝癌早篩早診試劑盒通過注冊檢驗
近日,北京堯景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堯景基因)研發的基于GlyExo-Capture技術(異常糖鏈捕獲細胞外囊泡)的肝癌檢測試劑盒成功獲得注冊檢驗報告。該試劑盒使用堯景基因國際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lyExo-Capture技術,對受試者樣本進行細胞外囊泡快速分離,并從中篩選特異性生物標志
國家癌癥中心總結主要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方法
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是癌癥防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癌癥篩查是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運用快速、簡便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方法,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通過檢查讓受檢者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從而實現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為此,國家癌癥中心科學歸納總結了危害我國居民健康主
腸癌早篩基因檢測項目有望全國推廣
結直腸癌和胃癌一直是深圳高發的腫瘤,如何有效防治?4月14日,首屆國家癌癥中心(深圳)胃腸腫瘤診治進展與爭鳴高峰論壇在龍崗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胃腸專家帶來了糞便基因檢測技術、經自然腔道取出標本的“新微創”以及機器人技術在胃腸腫瘤手術中的使用等“新技術”。據了解,本屆論壇由深圳市醫師協會胃
為何癌癥早篩、癌癥診療推進這么難?
癌癥負擔的不斷上升,正促使癌癥早篩市場蓬勃發展,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有業內人士曾對肝癌、結直腸癌兩種發病率較高、目前早篩產品進展較快的癌癥進行液體活檢早篩潛在市場空間測算,預計2030年肝癌和結直腸癌早篩的潛在市場空間分別為106.5億元和96億元。 與“擁擠”的腫瘤治療領域相比
專家探索采用新技術打造乳腺癌早篩早診新模式
乳腺癌發病率持續上升且趨于年輕化。記者6日了解到,通過自動乳腺全容積成像技術(ABVS)聯合超聲造影檢查,上海的專家正嘗試打造乳腺癌早篩查、早診斷新模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顧繼英6日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乳腺癌的治療手段很多,5年生存期
關于“肺癌篩查”的那些事
導讀: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長期大量吸煙與肺癌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吸煙不僅直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還對周圍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被動吸煙者肺癌患病率明顯增加。
美公布新版肺癌篩查指南
應用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肺癌已成為臨床標準,證據大部分源于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的結果。指南專家組主席 Peter Mazzone 在 2017 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CHEST)年會上發布了低劑量螺旋 CT 在肺癌篩查中的最新依據并提出最新推薦。(源自ACCP官網) 主要推薦 1、
和瑞基因多癌種早篩產品,一次性實現六大高危癌癥早篩
6月23日,全球腫瘤基因檢測及癌癥早篩賽道代表企業和瑞基因宣布推出多癌種早篩產品“全思寧”,該產品基于和瑞基因原研HIFI技術體系開發,可一次性精準篩查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在內的6大中國高危高發癌癥,達到靈敏度87.58%、特異性99.09%、溯源準確性82%的國際領先性能。癌
基于細胞外囊泡的表面蛋白檢測方法實現肝癌早篩早診
全球范圍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在腫瘤中的發病率排在第六位,但死亡率卻高居前三。肝癌的發病大多遵循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肝硬化患者是肝癌最主要的高危人群,在肝硬化人群中及早發現肝癌是當前肝癌早篩的重中之重。目前對肝癌高危人群早篩的方
自動乳腺全容積成像技術打造乳腺癌早篩早診新模式
乳腺癌發病率持續上升且趨于年輕化。記者6日了解到,通過自動乳腺全容積成像技術(ABVS)聯合超聲造影檢查,上海的專家正嘗試打造乳腺癌早篩查、早診斷新模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顧繼英6日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乳腺癌的治療手段很多,5年生存期
全球首創-血清可早篩阿茲海默
阿茲海默癥困擾許多家庭,且發病后難治愈。臺師大團隊全球首創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透過血液檢體早期篩選,準確率85%,比臨床檢驗脊髓液更安全方便。 臺灣師范大學今天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由光電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洪姮娥領導的研究團隊,與臺大醫院神經醫師科邱銘章的團隊共同從事腦神經
疾病早篩助力提升我國縣域醫療服務能力
我國縣域人口龐大,實現“健康中國2030”縣域群眾的健康和醫療服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十四五”時期要提升縣級醫療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主辦, 人民網人民健康、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阿斯利康中國等
新一代癌癥早篩手段——液體活檢
Kathy Lim懷孕11周,一次例行的血液樣本檢查顯示,她體內存在多個DNA片段異常。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異常并非來自胎兒,而是來自于她自身的白細胞——兩年半前被她戰勝的濾泡性淋巴瘤的癌細胞,已悄然卷土重來。在眾多癌癥患者中,Kathy是幸運的。一次陰差陽錯的檢查,幫助她在疾病復發的早期就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