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報社于1月14日組織召開了“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專家對如何更好地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本版(光明日報)1月18日刊登研討會發言摘要后,引起業界關注,多位學者專程投稿參與討論。本版今起將陸續刊發來稿,繼續深入討論如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問題。 人才評價是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改進人才評價,我們不妨深入探討其中的內在邏輯。古今中外,凡是評價人才之事,其過程都隱含著一條邏輯鏈條,那就是:從“標準”到“證據”,再從“證據”到“判斷”。具體操作過程則涉及三個步驟:“由誰來評”“標準怎樣”以及“怎么判斷”。在實際工作中,也正是這三個環節最容易出現偏差。 “主體”不能迷失 人才評價中的主體,指的是由誰來給被評價對象做出評價,也就是“由誰來評”的問題。眾所周知,人才有類別與層次之分。如若要評價......閱讀全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指出,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道出了廣大專業技術人才
當前人才評價存在“六重六輕”,即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重論文、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重數量、輕質量。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眼
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青年長江、杰青、優青、青年千人……雖然沒有一頂“帽子”,微軟研究院理論組主管研究員陸品燕依然當上了上海財經大學的教授。兩年時間,這所學校賦予他極大的自主權,他牽頭的上財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心也不負眾望,成為全球知名計算機排行榜“計算機科學排名”中2008~2018年亞洲第一、世
打破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獎項傾向,不能簡單以學術頭銜配置學術資源,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再次明確了一系列改進人才評價的具體措施。 自2016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屠呦呦的獲獎引發對人才評價問題的大討論。 “四唯”陷阱要不得 時下人才評價的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陷阱”,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人才評價中“四唯”(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現象。比如在大學里,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博士學位,在爭取科研經費、申報課題、評職稱時都會遇到麻煩。 在談到用文憑來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通知指出,《意見》著眼于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確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社部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完善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淡化學歷要求,強化技能貢獻,建立綠色通道。 意見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探索
“現行人才評價機制不科學,不利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難以產出重大科學原創。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亟待完善。”在1月14日舉行的“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上,與會院士專家針對目前人才評價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展開研討,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 本次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旨在進一步推進人才評價工作
自9月1日起,廣東省實施新的職稱評審辦法,改變了職稱評審中“唯論文”的傾向,在應用型科技人才職稱評定上實現了新突破。 職稱評審“唯論文” 技術人才很無奈 職稱是科技人才評價的重要途徑,對科技人才成長具有導向作用。以往職稱評審多著眼于科研項目和論文發表,這種評價標準適用于基礎研究,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全文如下。 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以下簡稱“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
7月3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全文如下。 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以下簡稱“三評”)
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論文成為唯一的科研評價指揮棒。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經費投入穩步增加、儀器設備更新換代,我國科技“硬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軟件”環境改善則相
四川的“土黃瓜”如何消除苦味?懼怕低溫和弱光的茄子,如何學會抵御寒冷?……要解決蔬菜的這些缺陷,可從它們的遺傳基因入手想辦法。 蔬菜種質與品種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并找出蔬菜存在的品質缺陷,通過重新組合優質基因,讓四川蔬菜發育成“更好的自己”。近10年來,實驗室育成黃瓜、南瓜、辣椒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就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要求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3月21日,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文公布。5月6日,中央在京召開貫徹落實意見座談會。開展意見調研起草工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8年的中國高等教育,您會選擇什么? 這并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一年中,高教界發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劇。這其中,有對高考恢復40周年的感慨,也有對學術造假行為的憤怒;有西湖大學成立時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師自殺事件背后的憂心忡忡…… 這是失望與希望交織、欣喜與憤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相關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臺的背景和目標?各項具體措施怎樣落實到位?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負責人。 問:出臺《若干措施》基于什
9月2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415號(科學技術類130號)提案答復的函》。 針對黃力委員提出的《關于確立目標導向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的提案》,作出了詳細答復。 科技部表示,將持續對項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評價活動中的“四唯”做法開展清理,防止“四唯”清理走過
近日,《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提出了一系列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務實舉措,引起廣泛關注。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重點和社會關切作了解讀。深化“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介紹,由于“三評”
近日,《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提出了一系列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務實舉措,引起廣泛關注。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重點和社會關切作了解讀。 深化“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介紹,由于“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為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各“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要根據若干意見,檢查修
“沒時間達到錄取分數線,有時間作出高質量研究?”“本科生獨立寫論文都困難,何況高中生了”“潛規則都快變成‘明規則’了”……就在“蘇小妹”學術不端事件剛剛謝幕后不久,一篇題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文章又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和激烈討論。從辛辣諷刺的言語中,不難窺見公眾對于
中國大學喊了許多年的破除“唯論文”,這次似乎是動了真格。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月23日,科技部又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推進高校職稱評審自主權的落實,圍繞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高校教師
今年2月,國家相關部委連續下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與《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兩個重量級文件。要求破除“唯論文”論不良導向,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數量不超過5篇,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
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中國人見面寒暄常說“你吃飯了嗎?”因為民以食為天,寒暄語體現了“有飯吃”的重要性。在當今的學術界,大家常用的寒暄變成了“最近發論文了嗎”。如果發
今年2月,國家相關部委連續下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與《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兩個重量級文件。要求破除“唯論文”論不良導向,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數量不超過5篇,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
就在今天,我們看到吉林省科技廳印發了《落實在科技評價中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這是繼江蘇及福建之后,小編看到的第三個省級科技管理部門出臺的文件。 以下為通知原文 為有效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
就在今天,我們看到吉林省科技廳印發了《落實在科技評價中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這是繼江蘇及福建之后,小編看到的第三個省級科技管理部門出臺的文件。 以下為通知原文 為有效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
近日,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治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并出臺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10條意見和措施,其中
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曾經困擾眾多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這些指標將被更加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替代——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破除論文“SCI至上”。 “近年來,SCI論文及相關指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