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產業中97%國產藥為仿制
今年我國藥市規模將達7556億元,創新藥市場份額不足30%,而在發達國家ZL藥則占市值50%以上。 中國醫藥(18.19,-0.22,-1.20%)產業“大而不強”已成為業界共識。 長期以來,中國醫藥產業受到外資企業的大舉進逼,國產藥品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以占據中國藥品市場份額前列的高血壓藥為例,《人民日報》去年11月的報道指出,2005年~2007年,占領醫院市場份額前10名的廠家中,有8家為外資企業。2007年,這8家外企占高血壓藥醫院銷售額的60%。 《新聞晨報》10月26日的報道指出,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發布的《制藥企業質量體系調研項目》報告顯示,在中國大陸市場,美國藥企所占份額達到64%;國內位列前十的藥企加起來,占整個市場份額不足5%。 有專家指出,中國醫藥產業競爭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研發費用少、缺少創新藥物、難以引領醫藥市場。 我國藥品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ZL藥,即在全......閱讀全文
國內ZL藥“崛起”正當時!
在醫藥領域,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仿制、仿創結合到創新像一個金字塔,處在最底層的仿制藥生產企業永遠面臨低利潤、競爭激烈的境地;而處在最上層的創新藥,則可獲取高額利潤。面對誘人的市場“蛋糕”,世界主要制藥強國都在加快創新藥物研制步伐。 作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我國數千家制藥企業生產的化學藥品中
四川省積極打造公共研發平臺-仿創藥物研發進入快車道
隨著國際重大ZL藥到期高峰來臨,四川省制藥企業發揮藥物研發優勢,瞄準優于原創藥的高水平仿制藥開發目標,仿創結合,從低端仿制走向高端仿制。近年來,科技廳依托省化藥研究領域優勢企業組建了“四川省仿創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分析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等,積極打造仿創藥物研究公共平臺,
中醫藥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弱-藥監局力推整合
新醫改方案實施,國家將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推動醫藥企業間的整合,改變目前“多、小、散”的醫藥產業格局。 4月2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副局長吳湞在鄭州舉行的第61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上作出上述表示。他說,國家藥監局將從嚴審批新開工企業,加強新藥審批,提高醫藥行業的集中度。
球新藥研發困難重重-未來新藥研發何去何從?
根據醫藥行業咨詢公司IMS?health的預測,2010年全球醫藥市場的份額達8500億美元。未來幾年,整個行業的發展將會保持5%~8%的增長率,預計2011年全球醫藥行業的產值將達到8800億美元。雖然醫藥行業的年增長率略高于其他行業,但是目前制藥行業主要盈利品種――
內外因“雙輪驅動”下-中國創新藥能否彎道超車?
2016年,我國藥品監管機構首次正式提出“創新藥”概念,定義為“在中國境內外未上市的藥品”,范圍由“中國新”轉變為“全球新”。而國內市場需求端的擴容,也刺激著創新藥進入新的發展高潮。 近年來,我國在政策層面對醫藥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
生物醫藥產業十三五規劃下半年出臺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獨家獲悉,生物醫藥“十三五”規劃已基本制定完成,按照相關工作流程,這一規劃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將重點發展重大疾病化學藥物、生物技術藥物、新疫苗、新型細胞治療制劑等多個創新藥物品類,同時發展生物3D打印技術等重大醫療技術
Biotech鄙視鏈如何破局?
藥企之間,是有鄙視鏈的: 做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的看不起做Me better的; 做Me better的看不起做Me too的; 做創新藥的看不起做仿制藥的。 在這條鄙視鏈里,仿制藥淪為最底層。這條鄙視鏈的底層邏輯在于,創新藥的成功可以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全球新藥銷售額首次破萬億美元
2014年新藥全球銷售額歷史首次超過萬億美元,達到10430億美元。2014年新藥研發的支出和全球新藥銷售比為18%。”在廣州召開的湯森路透全國巡講研討會上,湯森路透的科學與解決方案顧問李寅,源引該公司《2014年度CMR全球研發年度報告》的數據(下稱“報告”)。 近年來,國內企業對新藥研發的
為新藥研發提供外包服務-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圈“補鏈”
中國江蘇網3月22日訊 生物醫藥是蘇州工業園區的重要產業之一。圍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工業園區加強生物醫藥產業圈的完善“補鏈”。 3月20日,位于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蘇橋生物公司開業。新藥研制投入大、周期長,靠企業往往很難獨立完成。蘇橋生物公司擁有105名科研成員,可提供生物藥品從工藝開發、
中國新藥研發近期動態
1. 麗珠集團重磅新藥質子泵抑制劑有望近期獲批上市 1月2日,麗珠集團公告稱,注射用艾普拉唑鈉以及艾普拉唑鈉原料申報生產的注冊申請狀態均變更為“審批完畢-待制證”,意味重磅品種注射用艾普拉唑近期有望獲批!艾普拉唑是公司自主研發的1.1類新藥,屬于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PPI),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
開源!新藥研發新模式
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現行的藥物研發體系不合時宜、不具備可持續性,它正在讓患者,這個最重要的客戶失望。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費用總計要超過10億美元,時間在10~15年之間。而新藥進入Ⅰ期臨床階段的淘汰率更高達92%。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亟需新療法的患者需求并未得到滿足。 現行研發模式難以為繼
安捷倫助力原研藥、仿制藥、生物藥研發與行業法規標準
創新藥物的研發是從醫藥大國轉變為醫藥強國的必由之路。與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規劃相呼應,國家在鼓勵藥物創新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規劃中, 重大新藥研發、創制領域專項的投入力度加倍,體現出國家鼓勵創新藥研發,并引導企業向制藥產業鏈上
中國醫藥產業中97%國產藥為仿制
今年我國藥市規模將達7556億元,創新藥市場份額不足30%,而在發達國家ZL藥則占市值50%以上。 中國醫藥(18.19,-0.22,-1.20%)產業“大而不強”已成為業界共識。 長期以來,中國醫藥產業受到外資企業的大舉進逼,國產藥品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以占據中國藥品市場份額前列的
6年內FIC居然零審批,創新藥究竟被啥難住了?
“醫藥創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要謹慎前行。” 近日,在2017中國醫藥產業未來領袖峰會上,重山資本創始執行合伙人魯東成描述了創新藥投資的艱難生態。在他看來,與醫藥創新領域的投資回報同樣高的——那就是隱藏在背后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自資本的缺失,可能來自政策的變化,也可能來自人才的流失。 各
研發新藥流失-挫傷我制藥業的創新發展
近幾年,我國不少重大創新藥物和技術成果,由于缺乏后續研發費用、無法打入國際市場而無奈地被外資收購或控股,中國已成為跨國醫藥公司獵取新藥的場所。 一、現象呈現:多個重大新藥成果和技術被外資收購或控股 重組人紐蘭格林是張江的澤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澤生科技)自主開發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藥,已經申
2014新藥研發回眸:國企非生物制藥創新主力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計劃中,在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推動下,創新發展的舉國行動,投入160多億元,確立了生物制藥行業的戰略性地位,提出較為具體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戰略。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成績喜人 在國家重大創新專項的支持下,2014年我國新藥發展
桑國衛院士:20152030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12大生物技術
2015年7月30日—31日,由湯森路透主辦的“專業信息引領中國藥企創新與國際化——第二屆湯森路透中國制藥行業大會”在蘇州隆重舉行。會議旨在幫助中國本土制藥企業從挑戰中發現機遇、在機遇中規避風險,同時為中國醫藥人士創造一個就創新和國際化溝通和交流的平臺。 大會邀請了包括中國藥學會理事長桑國衛院
創新藥研發迎政策利好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近日發布《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范(試行)》(簡稱《工作規范》)的通知,將通過早期介入、研審聯動、滾動提交、核查檢驗工作前置的方式加快創新藥上市申請審評。創新藥在政策端再次迎來利好。業內人士認為,在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自主創新是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核心主線之一。
質譜技術助力新藥研發
對于藥物研發公司來說,盡可能早地掌握藥物研發過程中候選藥物代謝過程的具體信息是至關重要的。質譜已經成為用于藥物代謝研究中的一個關鍵性分析工具,使藥物的代謝物鑒定更快更精確。 對一個藥物研發公司來說,盡可能早地掌握藥物研發過程中候選藥物代謝過程的具體信息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節省時間、資源,以及將投
新藥研制不易?揭秘羅氏新藥研發的8個步驟
羅氏制藥是世界上知名的跨國制藥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其成就的取得必定有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我們來看看羅氏的數據:藥物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到最終擺放到藥柜銷售平均要花費12年時間,需要投入66.145億元人民幣、7000874個小時、6587個實驗、423個研究者,最后得到1個藥物。 有過醫藥股
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將成全球第二大市場
據近日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制造暢銷全球,也造就了不少世界級企業,但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稱,百強藥企主營收入才相當于一個輝瑞公司全年總的銷售額,中國醫藥產業大而不強成為共識。 仿制藥企業占90%以上 近年中國藥品市場以兩位數快速增長,有專家預計,今后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
王隴德院士:中國醫藥產業大而不強
中國制造暢銷全球,也造就了不少世界級企業,但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稱,百強藥企主營收入才相當于一個輝瑞公司全年總的銷售額,中國醫藥產業大而不強成為共識。 仿制藥企業占90%以上 近年中國藥品市場以兩位數快速增長,有專家預計,今后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我國藥企面臨企業多、規
人福大展拳腳!20個1類新藥、18個改良新藥火熱來襲
近幾年,麻醉鎮靜龍頭人福醫藥通過“聚焦、創新、國際化”不斷提升和鞏固核心競爭力,公司近日宣布耗資超16億元購買物業資產欲整合內部資源大展拳腳,其中創新藥研發中心購買的物業資產將作為生物醫藥“雙創”基地,加大創新布局。2022年上半年,公司再有兩個1類新藥獲批臨床,首個改良新藥正沖刺上市,重磅兒童藥氯
全國藥企研發經費總和不及國外一家企業
“目前,我國創新藥物少,科技力量不強,藥物創新基礎比較薄弱,研發能力嚴重不足,投入明顯不夠,這些問題比較突出,與我們作為藥品生產和使用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王晨在內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多個省市執法檢查中了解到,我國醫藥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醫藥企
揚子江大豐收!拿下28個重磅品種,126個過評品種霸屏
近日,揚子江藥業產品線迎新進展:3類仿制藥托拉塞米注射液獲批,磷酸特地唑胺片報產搶首仿......今年以來,揚子江藥業有28個品種獲批生產并視同過評(2個為首仿);目前公司已有126個品種過評(30個首家),其中有18個暫未納入集采且已滿足4家及以上的競爭條件;在研方面,63個新分類申報且在審品種緊
CFDA提速新藥審批--仿制藥將被洗牌
10天之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連續出臺了兩個文件推動新藥審批制度改革。 7月31日晚,食藥總局發布了《關于征求加快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問題的若干政策意見的公告(2015年第140號)》(下稱“《征求意見》”),要求以8月15日為最后時限修改材料。 此前的7月22日,食藥
貝達藥業深耕新藥研發-近期將登陸創業板
貝達藥業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丁列明 創新永遠在路上 10月15日, 2016生物醫藥余杭院士行暨2016中國藥物創新及產業化院士論壇在中國新藥創制領軍企業貝達藥業召開。會上,多位院士、專家表示,中國創新藥研究正在加速前進,以貝達藥業為典型的一批中國醫藥企業正在向國際巨頭發起沖擊。值得
AI制藥探索新藥研發“無人區”,做真正顛覆創新型的藥物
“人類受限于生理極限,需要把復雜的問題降維,這個過程其實把很多東西都割裂了,但AI可以在高維的空間內去提煉規律,所以越是復雜的、人類難以理解的東西,其實越適合AI。”“我們對疾病的分類是基于生物學的理解,但一些疾病可能是由一個混沌的、人類無法理解的規則驅動的,在這種情況下,AI也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正大天晴開掛了!61款1類新藥、7個重磅單抗霸屏
近日,正大天晴藥業研發管線迎新進展:1類新藥TQB2102首次申報臨床、引進重磅NASH新藥、4類仿制藥比卡魯胺片報產......有“首仿之王”之稱的正大天晴藥業,2017年至今有16個首仿(含劑型首仿)獲批上市,此外18個新分類報產品種在審;創新藥方面,目前公司有77款新藥(61款1類新藥)處于申
制藥業巨震,10億級重磅藥曙光初現
8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就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提出五大主要目標、十二項具體任務和四大保障措施。 “文件出臺對中國的藥品監管來說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對我國未來藥品質量標準的提高很重要,未來也將導引藥品審評、審批、藥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