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藥物生產不要外包,亞洲或將受影響 “我們必須讓制藥行業回到美國本土。” 特朗普在新聞發布會上吶喊。“他們提供藥物原材料,但大部分并不在美國生產加工。”很顯然,制藥高管們一直害怕特朗普會抓住這個問題,現在似乎到了不能躲避的時刻了。 在美國銷售的許多藥物成分確實在國外生產的,一般來自于由中國和印度為主導的仿制藥供應鏈,或者由新加坡和韓國主導的用于高級生物藥物的復雜供應鏈中。特朗普已經非常清楚這種現狀,他不喜歡外包生產這種方式。 “我們的藥業是災難性的。”他說。“他們離初衷越來越遠。” 但目前還不清楚特朗普可能會對藥物行業施加何種壓力,印度和中國的一部分制藥工廠可能是目標,因為他們一再因為安全和質量問題違規。甚至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之前,來自亞洲的生物制藥高管和政府官員,已經開始擔心特朗普可能對進入美國的藥物原料征收重稅,或者打擊海外加工制造業。 新加坡、韓國和澳大利亞因為之前與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按理說可以免稅......閱讀全文
生物制藥(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以基因重組、單克隆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制藥技術。與傳統行業類似,生物制藥產業也由研發、測試、上市銷售三個階段組成。但與傳統化學藥產業由大型藥企所壟斷不同,生物制藥領域內的創業型企業借助技術基礎不同形成的進入壁壘,異軍突起,形成了以企業
2010年研究生畢業后,大家各奔東西,有的去了制藥公司,有的去了醫院,有的去了藥監部門,有的接著讀博或者出國,當然也有的人轉了行。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出路。 我們這一代學藥人,趕上了制藥行業突飛猛進的十年,旁觀了05、06年文號亂飛的狂飆突進,也體驗了15、16年
——訪第二屆CPSA上海年會大會主席Jing-Tao Wu 博士 第二屆CPSA上海年會于2010年4月15日圓滿落下帷幕,今年的大會吸引了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近30個知名制藥企業和CRO公司的260多名著名學者、研究人員。大家圍繞生物分析、藥物代謝等領域的問題展
接受采訪相互交流 三月的北京,料峭春寒尚未離去,來自醫藥行業的“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民生、參政議政的熱情,卻讓中國醫藥報集體采訪“兩會”代表委員活動的現場暖意融融。 3月9日,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醫藥界“兩會”代表委員們圍繞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經過了兩年探索的新醫改,提出了他們在實踐中
生物仿制藥的出現有助于生物制藥市場的良性競爭,更能為患者在治療時提供更多的生物藥品選擇。這是最近歐盟委員會研究歐洲醫療市場生物仿制藥現狀報告的一個結論。業界認為,該報告不僅備受歐洲關注,對于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以及美國等成熟市場而言同樣重要。 目前,生物仿制藥在歐美等規范市場正快速發展,印
慢粒白血病患者服用原研藥每月藥費23500元,從印度代購仿制藥,一個月只要260元…… 治療白血病的格列衛、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治療肺癌的易瑞沙、治療腎細胞癌和肝癌的多吉美…… 這些藥您聽說過嗎?您了解它們的價格有多高嗎?您知道很多國內患者從印度代購這些藥品的仿制藥嗎? 近日,湖南沅江市民
據IMS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藥品市場約8700億美金,2015年將增長到11500億美金。這2800億美金的增長差值中,仿制藥將貢獻500億美金。巨額的市場空間讓全球制藥企業摩拳擦掌,不論是財力雄厚的國際巨鱷,還是創新能力強的新興公司,甚至傳統意義的非醫藥企業,都紛紛涌入生物仿
2016年,中國西藥出口額達到314.83億美元,占中國醫藥產品出口比重的56.8%,同時,中國醫藥海外并購達到25個,并購金額超過55億美元,獲得美國ANDA數量達到75個,原料藥→特色原料藥→仿制藥→創新藥路徑日益清晰,中國西藥國際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醫藥產業國際化開啟新征程。 中國是
21世紀初,在歐美醫藥界和風投人眼里,中國不可能誕生新藥研發外包服務公司(CRO),至少不會成為一個行業,因為中國不具備這樣的研發實力和基本土壤。 2007年12月,來自中國無錫的新藥研發服務公司藥明康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給唱衰之人以重重地回擊,引發國內外業界和資本市場轟動。 彼時,在紐交所
醫藥界大咖六月齊聚申城 CPhI & P-MEC China攜“制藥周”開啟醫藥行業年度盛宴 2017年6月20-22日,由歐洲博聞展覽咨詢有限公司(UBM EMEA)和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CCCMHPIE)主辦,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UBM Sinoexpo)協辦的“第十
2013年12月5-6日,梅特勒-托利多贊助的2013藥物研發研討會在杭州圓滿召開。此次研討會以“藥品質量控制與工藝優化”為主題,來自知名制藥公司、API原料藥生產廠家、合同生產組織(CMO)、醫藥科研機構從事藥品生產、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和實驗室管理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就藥品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計劃中,在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推動下,創新發展的舉國行動,投入160多億元,確立了生物制藥行業的戰略性地位,提出較為具體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戰略。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成績喜人 在國家重大創新專項的支持下,2014年我國新藥發展
2015年,“精準醫學”成為全球醫學界關注的熱點。精準醫學的短期目標是為癌癥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療手段,其長期目標是為實現多種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以基因組學為背景的大數據是發展精準醫學的基礎;以個體化治療為中心、整合不同數據層的生物學數據庫,以及高度關聯的知識網絡則是邁向精確醫學
隨著中國對新藥審批制度改革的推動,包括仿制藥在內的醫藥格局正面臨著巨大調整。 近日,關注中國醫藥及仿制藥市場多年的諾華集團大中國區主席尹旭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欠缺一個高信譽、高質量的仿制藥生產群體”。 過去十年,中國仿制藥市場發展迅速,據國信證券測算,“仿制藥規模近5000億元,
報告要點:全球CRO市場快速增長: 2014 年全球 CRO市場規模達 270億美元,預計 2017 年達 320億美元,2020 年達 590億美元。2014-2020年,CRO全球市場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 13.91%。研發投入、創新藥、政策驅動,中國CRO市場空間巨大:中國CRO市場于
諾華公司表示,印度法院的裁決將扼殺該國的藥物創新,但公共衛生活動人士說,這將確保窮人獲得拯救生命的醫療服務。 非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人將可以繼續使用對抗艾滋病和癌癥等疾病的藥物的廉價仿制品,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如此。 印度最高法院周一作出一項裁決,支持了在印度生產通用名藥的做法。印度是世界最大
兩生物公司入圍“紅鯡魚亞洲百強” 以關注科技創新、未上市私營公司聞名的“2007年紅鯡魚亞洲100強”名單日前在香港出爐,中國以41家上榜高科技創新企業,位居獲獎國家或地區榜首。而入選的中國企業中,真正跟生物醫藥行業相關的,有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公司和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家。 “紅鯡魚
時至年底,各大跨國藥企的高層再次齊聚中國,出席各類會議論壇,充分表達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 異于往年的是,2016年跨國藥企的活躍度非同一般。據一位曾先后任職三家跨國藥企管理層的人士透露,除了必須“拜見”的中央部委高層,2016年跨國藥企高管們還積極走向地方省市,洽談投資建廠。 2016年11
目前,中國恰逢中國大力發展醫藥產業,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現如今,一系列行業政策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顯然國內的藥物創新以及藥品質量提升已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當今新藥研發的創新公司、跨國藥企、本土制藥巨頭紛紛加入這條賽道,以期爭
今年上半年美國股市問鼎歷史新高后有所回調,但數只牛股成色不減。根據市值規模、股價漲幅以及市場影響力等指標,本文選出上半年美國股市表現最好的七只股票。這些公司股價平均漲幅超過200%,其中3家為生物制藥類企業,2家為光伏太陽能企業,其余2家分別為流媒體技術公司和LED照明企業。股價大漲的
“我更傾向于做CTO(首席技術官)。”過幾天,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教授王瑋的角色會發生一些變化,他將以高校科研人員的身份成為企業負責人,“擁有企業股份,擁有在重大決策中的一票否決權”。 “通過技術入股、組建新公司的模式,平臺的50多個創新品種吸引了企業的16億元投資,將組建10余家公司。”近
高投入、高風險和低回報仍是全球藥企面臨的挑戰,2017年回報率僅為3.1%,遠低于2010年的10.7%,也低于2016年的3.7%,這意味著研發水平提高,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獲得的效益則越低,企業的競爭性研究成果來之不易。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是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藥企,還面臨著如何進醫院、進醫保
特效抗癌藥緊缺催生海外代購,患者購藥難甄別只能“靠口碑”,廠家稱部分假藥通過代購流入中國 新德里一藥商正向記者介紹產自孟加拉的黑盒泰瑞沙,但孟加拉廠家否認該藥出口印度。 一部《我不是藥神》,將“印度仿制藥代購”這一灰色買賣,從國內的癌癥患者圈推到了普通大眾面前:一面是很多國外的抗癌特效藥未能
科技部28日發布《“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表示將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技術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推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產業快速崛起。 《規劃》指出,至2015年,我國生物
近日,GEN期刊走訪了安進、阿斯利康、強生、禮來、葛蘭素史克、諾華、輝瑞、羅氏8家企業。并總結出了全球12個值得生命科學人士工作的園區。 以下是GEN盤點出來的12個熱點區域(根據字母順序排列)。 Belgium(比利時) 近幾年來,隨著新興生物企業的發展,比利時的生物醫藥產業有了顯著的提
2017年是CAR-T細胞療法元年。Kymriah和Yescarta兩個細胞治療藥物的相繼獲批,令CAR-T這一原本僅能在實驗室和論文里實現的療法一下子進入到產業化的階段,給全球成千上萬癌癥病人帶來了希望。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基礎研究技術的逐漸成熟,全球細胞治療產業已進入了一個快速蓬勃發展的新
【作者簡介:周勇,高圣生物醫藥創始人/董事長,高創匯生物醫藥轉化平臺聯合創始人,北京市海淀區生物與健康產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生物創新藥物是醫藥行業的新興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 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
生物創新藥細分市場戰略投資展望 ———單克隆抗體藥物篇 【作者簡介:周勇,高圣生物醫藥創始人/董事長,高創匯生物醫藥轉化平臺聯合創始人,北京市海淀區生物與健康產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生物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5月,針對外資藥企原研藥的“價格談判”有望公布結果。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曾表示,部分昂貴進口專利藥通過國家談判價格可降50%。這被視為外資藥企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點——它們將可能從此滑向“最壞的時代”。 “我可以確信今后兩到三年里,和本土的仿制藥相比,我們原研藥的價格面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