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提升中國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無縫監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今天舉行的首屆中澳食品安全與技術進步研討會上如是說。 作為反映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指標之一,中國食品總合格率在過去的30年間從71.3%上升到96.8%,其中一些主要和最受關注的食品類別的合格率也穩步上升。 然而,陳君石坦言,中國當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監測和控制還比較薄弱,食品摻假或欺詐還相當普遍,風險交流面臨嚴峻挑戰。 對此,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陳清華認為,食品溯源及監管體系亟須建立。 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的經驗值得借鑒。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斯諾·巴洛介紹說,澳大利亞所有的食品都能夠追溯,這不僅是為了食品安全,還為了追求產品的更高品質。“在澳大利亞,每一頭牛都要有可追溯的注冊標號才可以在市場上出售。”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閱讀全文
《食品安全法》實施3年,“分段管理”已呈現四大弊端 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君石:食品安全多套 標準“打架”給監管“帶來很大麻煩”,分段管理導致資源浪費、重復監督等問題 看到白菜想到甲醛、吃蝦想到明膠、吃著鴨血狐疑是豬血……中國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如同對中國股市的態
4月22—2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第六次攜手于北京友誼賓館舉辦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目前已確認出席大會的國內外知名食品安全專家已達50余位,他們將在培訓班、大會報告、專題等環節,以自身經驗與同業分享食品安全的最新研究。 食品安全作為
“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沒數。”這是一句網絡上流行的話,也曾被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引用。這句貌似夸張的調侃,在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透露出的是公眾的無奈。 站在2010年歲末回望,我們發現,過去一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幾乎出現在生產、加工
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涉及食品安全的提案占到12.5%。另有數據顯示,82%的公眾高度關注食品安全。記者針對食品安全領域中的科技創新、風險交流、國際經驗、可追溯及科學普及等多個公眾關注的焦點,采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焦點1 科技創新 中國食品科學技
一些單位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以網上游戲“開心農場”為藍本的現實版“種菜”農家樂已不新鮮。然而近來,除了享受“偷菜”、“種菜”的勞作快樂之外,越來越多的參與者以這種方式將關注點轉移到提高自身的吃菜安全上。 他們也許只花錢向農莊租下一片田地,時不時去看看,甚至
4月23日,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從新視角、新高度交流探討如何以建設強大的中國食品安全產業鏈為目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一)專家代表觀點 專家指出,中國食品安全水平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隨著產業鏈建設的強化,各種隱性矛盾將更多地浮出水面。未來將有更深入的挑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為了盡快提升中國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無縫監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今天舉行的首屆中澳食品安全與技術進步研討會上如是說。 作為反映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指標之一,中國食品總合格率在過去的30年間從71.3%上升到96.
央視《新聞1+1》11月19日播出《“先發制人”:食品安全新思維》,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 歡迎收看《新聞1+1》。 今天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就是FDA在中國的首個辦事處在北京揭牌成立,衛生部部長陳竺這樣評價,說這是雙方合作的一種新的形式。FDA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能給中國帶來什么,巖
新標準出臺過程令人費解,關鍵指標的顯著降低讓人驚訝,而非止一處的標準模糊或硬傷,令人擔憂其是否堪當整飭乳業的重任 來自商務部、衛生部等中央部委的數十名官員共商食品安全議題。一名聽眾當場質問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徐景和:“食品安全監管到底誰說了算?究竟能不能管好?管不好應該如何
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將于4月22日在京召開。學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年會議期間,將有來自全球的眾多權威專家就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風險交流、食品摻假等熱點話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搭建標準體系與新技術的交流
新聞回顧 提到人參,你會想到什么?化人成精的神仙傳說,武俠小說里的續命仙湯還是中醫柜臺動輒上萬的貴重珍藏? 隨著衛生部一紙公告,這個秋天起,人參正式走出藥材、保健品專柜,與枸杞、桂圓、紅棗等一樣,變成超市里的新食品。值得注意的是,衛生部認定的食用人參為5年及
近年來,我國有機食品發展向好,需求持續增加,但信譽度卻較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是否為真多持疑慮。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我國在有機食品方面有嚴格規定,但認證機構雜亂,參差不齊,缺乏監管,有的食品雖然貼了有機標簽,卻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專家表示,有機食品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必
寫這篇長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呼吁大家尊重專業,尊重知識,特別是各位有影響力的大V和媒體,因為你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專業和知識。食品安全它確實是公共話題,但更是一個專業領域。換位思考下,當你們談論民主、自由這樣的話題時,當你碰到一個什么社科名著都沒讀過,對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蘇聯解體等一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 2012年4月20日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我國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無論轉基因的支持聲和反對聲哪個大,都已無法左右轉基因日漸普遍的應用。中國轉基因的進程按著進口轉基因大豆、種植轉基因木瓜和棉花在不斷向前。 “轉基因技術在爭議過程中飛速發展,現在新產品在不斷推出。”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在前段時間舉辦的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
中國乳殤·現場調查 編者按 三鹿“結石奶”事件如平地一聲驚雷,讓我們對一家擁有超過50年歷史并且是市場領先者的知名企業的天然信任感被震得支離破碎,讓一個與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直接影響我們的孩子健康和未來的行業,竟變得面目可疑。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我們本應完全信賴的監管部門官員,關鍵時刻往往
“中國食品科技界要用科學的力量為國分憂,在共同完成中國食品工業由小到大的命題后,應加快我國由食品大國走向食品強國的步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呼吁。 科技將為我國食品工業轉型引導航向 我國食品工業在高速發展近30年后步入重要的轉型和價
問題食品何日不再“先上架再下架” 《食品安全法》實施至今已四月有余,各地監管部門依舊周期性地曝光問題食品黑名單,這似乎成了食品監管事后圍堵的常規性工作。不過,在流通領域每期食品例行檢查中,不合格的食品仍源源不斷地進入流通市場。為何不能從源頭上徹底堵住問題食品流入消費領域?記者調查采訪發現,
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 5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提出了總體要求和目標:到2020年,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
植物黃油的隱患 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最新的世界糖尿病普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高達九千多萬,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糖尿病第一大國。換句話說,每四個中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上糖尿病或處于糖尿病前期。專家們甚至預言,如果不加以干涉,中國糖尿病大爆發期將會很快到來,先來了解一下
2月23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年會暨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懇談會”上,專家們“跳出食品看食品”的新思路,為食品安全國家戰略的路徑選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從現實角度看,我國的食品安全受制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受制于農業的前端。從縱向對比看,各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食品安全問題有著驚人的
目 錄 食品農產品 1. 歐盟立法各方就食品標簽新規達成協議 2. 英國食品包裝指導規則PAS 223 已于7 月1 日實行 3. 美國政府責任署要求FDA加強進口海產品監控 4. 美國FDA公布關于進口食品預先申報規定的行業指南 5. 澳大利亞擬修訂澳新食品標準法典1.4.2 條標
在蒙牛打拼13年,掌舵6年后,楊文俊離開了蒙牛的一線管理崗位。至此,“帶頭大哥”牛根生所率領的蒙牛創業十元老均已離開一線。 從草根到行業龍頭,“蒙牛速度”曾是令人矚目的“商業奇跡”,蒙牛及其領導者們也因此身披光環。但這些光環隨著三聚氰胺等事件的發生,慢慢褪色。 2009年7月,中糧成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劉秀梅研究員 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劉秀梅研究員帶來了題為《食品微生物快速檢驗方法標準化及其發展趨勢》的報告。 劉秀梅研究員首先介紹了在WHO食源性疾病暴發調查和控制指南中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以及歷年國際微生物食品安全問題。如2011年美國單增李斯特菌污染香瓜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里,從歐洲的“馬肉風波”到遍布全美15個州的大腸桿菌疫情,再到日本曝出多起食材虛假標識事件,全世界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問題不斷發生。就我國而言,不可能獨善其身地游離在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之外。 上周,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指導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
原題目: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在我國的特需性及其主流技術的進展 蔣士強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儀器儀表學會) 一、 觧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必需實現二個根本性的轉變 1、監管的環節上應從目前
綜合新華社電 21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對百勝集團8個批次雞肉樣品的檢測結果。其中,8批次樣品的抗生素等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指標均符合國家有關規定,1件樣品疑似檢出金剛烷胺。 據介紹,此次檢測的范圍覆蓋了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病毒類藥物等3大類、29項指標
近日,島城一家蛋糕店的肉松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視頻刷爆網絡,市南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從涉事店采集的肉松蛋糕樣品已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一切等結果出來才能真相大白。雖如此,網上的議論依舊不休。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我們還沒法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在網上屢禁不止、花樣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