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麻省理工,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癌癥研究中心,以及普林斯頓大學Lewis-Sigler綜合基因組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數目比正常的拷貝數多的細胞無論染色體受到了什么影響,其細胞增殖都會減緩步伐。這一研究成果也許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的理解和靶定腫瘤細胞,這些細胞的特征就是快速增殖,以及染色體數目改變——非整倍體(aneuploidy)。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 原文檢索:Science 17 August 2007:Vol. 317. no. 5840, pp. 916 - 924 DOI: 10.1126/science.1142210Effects of Aneuploidy on Cellular Physiology and Cell Division in Haploid Yeast[Abstract] 非整倍體是整倍體染色體中缺少或額外增加一條或若干條染色體,一般是在減數分裂時一對同源染色體......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理解任何多細胞生命系統的前提是理解“細胞”,今天,單細胞研究已經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了,全球已經有許多實驗室展開了單細胞研究。 生物通報道:12月21日Science雜志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除此之外,今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中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定義2018年的話,我們可能會選擇“進步”與“反思”。中國科學在持續進步,克隆猴“中中”與“華華”、單條染色體的酵母,都是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車”在火星上發現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也是空間探索領域的巨大進步。但在科學快速進步的同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心肌干細胞發現者造假事件,也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DNA損傷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586-020-2059-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健康科學統一服務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combination initiation maps of individual human genomes”的文章,構建出了一張人類基因組中染色體交換遺傳信息的詳細圖譜,這將有助于解析這些位點如何影響人類基因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你知道嗎?成雙對的鳥兒可不一定是一公一母。對于北美洲一種形似麻雀的小鳥白喉帶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來說,它們的性別可不止公和母或雌和雄那么簡單。 白喉帶鹀是北美最常見的小鳥之一,經常關顧人們的花園,相貌平平,但卻蘊藏著驚世駭俗的科學秘密。鳥類學家R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們是否能通過改變細胞清理垃圾的方式來治療肥胖或2型糖
專題一:RNA干擾技術(RNAi)1995年,康奈爾大學的Su Guo博士用反義RNA阻斷線蟲基因表達的試驗中發現,反義和正義RNA都阻斷了基因的表達,他們對這個結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98年, Andrew Fire的研究證明,在正義RNA也阻斷了基因表達的試驗中,真正起作用的是雙鏈RNA。這些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機體衰老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該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Fouquerel et al. (2019). Mol
Jack Szostak正在調配地球早期起源生命的那一碗“原始肉湯” Jack Szostak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科研目標前進,他要在自己的實驗室里人工合成出一個活細胞。 Jack Szostak知道他也許永遠也實現不了他的終極科學夢想了。然而,用英國劍橋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
“黑匣子”(Black Box),學名是飛行數據記錄儀,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可以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回首2014年,找不到“黑匣子”的馬航(MAS)在12月15日告別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結束為期29年的上市生涯。這一天,恰好也是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生日。 看到上述開頭,你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應用前景奇妙的克隆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2)生產轉基因動物;(3)生產人胚胎干細胞用于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以下就生產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干細胞作簡要說明。克隆山羊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大進展!鑒定出有害藻花產生強效神經毒素軟骨藻酸的基因簇 doi:10.1126/science.aau0382; doi:10.1126/science.aau9067
當遺傳學家Ronald Davis十年前建議他的同事嘗試構建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并將其整合進活細胞中的時候,Jef Boeke其實并沒有特別在意,然而時隔多年,Boeke終于完成了這一構想,合成了第一個酵母功能性染色體,這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項里程碑式成果。 研究人員在3月27日Sci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生理學助理教授Ekaterina Grishchuk博士,和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Helder Maiato領導下,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發現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引導染色體如何移動的一個細胞內系統。 該研究小組發現,在細胞內的高速公路——微管上有一些特異的化
不孕不育是現代社會年輕夫婦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引發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遺傳性的因素,也包括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們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針對近期不孕不育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新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Daniel N. Weinberg et al,doi:10.1038/s41586-019-1534-3 【1】Nature:揭示組蛋白標記H3K36me2招募DNMT3A并影響基因間DN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征的胚胎,即胚胎前后、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志于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于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圖1. 爪蟾
為了將大約兩米長的人DNA攜帶的遺傳信息包裝到細胞核中,人細胞所要完成的工作相當于將80公里長的線放入一個足球大小的球體中。早在1882年,德國生物學家Walther Flemming便通過顯微鏡進行了觀察,發現了有關這種包裝是如何實現的線索。他當時觀察到位于卵細胞細胞核內的DNA環,這讓他想起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成像方法繪制出了單條染色體上多個區域的位置,研究結果揭示出了一些染色質結構域和隔間(compartment)的空間組織。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8月5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著名的華人女科學家莊小威(Xiaowei Zhuang)和哈佛大學的Chao-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一種蛋白質負責標記帶有損傷DNA的卵子,啟動了一個過程除去女性身體內的不良卵子。這一研究發表在1月31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這一稱作為Chk2的蛋白對于剔除帶有未修復染色體斷裂的小鼠卵母細胞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的損傷有可能發
哺乳動物細胞有時會具有過多的染色體,被稱作非整倍性(aneuploidy),這會對機體造成損害,通常會導致出生缺陷或死亡,不過幾乎總是非整倍性的腫瘤細胞似乎因此獲得了生長優勢。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稱,具有額外染色體的哺乳動物細胞擁有一些共同特征,可被用來研發癌癥治療方法。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31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