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向互聯網轉型欲辦多媒體平臺
據德國《鏡報》報道,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出版物《自然》雜志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媒體平臺,為科學家們提供包括博客、播客,甚至虛擬的“第二人生”服務。 《自然》雜志1869年在廷德爾、斯賓塞和賀胥黎等人的參與下創刊,迄今為止歷史已經超過130年。如果那個時候有諾貝爾獎,廷德爾、斯賓塞和賀胥黎都是當之無愧的候選人。《自然》和它的美國競爭對手《科學》是科學世界的奧林匹亞山雙峰。愛因斯坦、倫琴和克里克都曾在《自然》上發表過作品,只有那些認為自己要說的東西確實意義重大的人才敢向《自然》投稿,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十二分之一的稿子有機會發表。 現在,這本代表人類學術高度的雜志在向熙熙攘攘的游戲世界進軍?這個消息的震驚程度不亞于英國女王宣布自己已經打好行包,準備移居賭城拉斯維加斯。但是《自然》雜志網絡出版部負責人蒂莫·漢尼并不這樣認為,他說:“《自然》的核心業務并不是出版一本雜志,是加強科學家之間思想交流。”在......閱讀全文
《自然》雜志向互聯網轉型-欲辦多媒體平臺
據德國《鏡報》報道,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出版物《自然》雜志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媒體平臺,為科學家們提供包括博客、播客,甚至虛擬的“第二人生”服務。 ? 《自然》雜志1869年在廷德爾、斯賓塞和賀胥黎等人的參與下創刊,迄今為止歷史已經超過130年。如果那個時候有諾貝爾獎,廷德爾、斯賓塞和賀胥黎都是當
《自然》雜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
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將問世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自然出版集團今天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將合作出版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pj-計算材料學》),這將是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 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王恩哥出席簽約儀式,他表示,“我們很高興成為“自然合作期刊”在中國的首個合作伙伴。協議
《自然》系列發布三本新期刊
《自然》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綜述-材料》》)。 能源供給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何處獲取能源?如何使用能源
《自然》剖析PLoS期刊經營之道
更“高級”出版模式隨之而來,開放獲取能否生存 《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期刊是“開放獲取”出版運動的典范,而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高級”的科學出版模式——依靠低質量論文的大批、廉價出版來資助和“養活”少數的高質量旗艦期刊。? 從2002年啟動以來,PLoS已經依靠1730萬美元的慈善基金免于財
常見的多媒體顯微互動介紹
多媒體顯微互動:數碼顯微系統、多媒體顯微互動、電子目鏡及軟件;
人都不愛“出遠門”,被自然期刊刊登
人們不愛“出遠門”,這可能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的事實。 5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人們在城市內和城市間的出行頻率和移動距離遵循一種可預測的普遍模式。該研究證實了認為人們不太會“出遠門”的直觀想法。預測人們如何在當前城市以及全球范圍內移動對于許多研究領域都很重要,比如城市規劃和大流行建
自然科研新增三大開放獲取期刊
9月6日,自然科研進一步擴大開放獲取期刊陣容,新增三個跨學科領域的開放獲取期刊,即《通訊—生物學》《通訊—化學》《通訊—物理學》。它們僅以在線形式出版,發表原作者署名知識共享協議(CC-BY)下的開放獲取內容。 “我們希望新的‘通訊’系列也能像《自然—通訊》和《科學報告》那樣獲得成功。” 自
自然出版集團將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圖片來源:《科學》雜志官網 今日視點 一旦你把論文提交到期刊編輯部,那么,讓審稿人知道是誰寫的這篇論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論文的評價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團(NPG)發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選擇讓審稿人見到匿名論文。
《自然》新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據《自然》網站消息,《自然》近日新推出了一本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接受來自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在內的所有自然科學領域的投稿。 據悉,《科學報告》將采取在線發表的形式,實行開放獲取(Open Access)
《自然—可持續發展》期刊首發式在京舉行
1月14日下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新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京舉行發布儀式。此次期刊首發式由《自然—可持續發展》編輯部聯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辦。來自中英兩國近200人參加首發式及交流互動。 自1987年《布倫特蘭報告》發布以來,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詞匯就被
邁向開源: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9月23日,自然出版集團(NPG)宣布旗下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成為首個冠名“自然”品牌的純開放獲取刊物。從2014年10月20日起,《自然通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開放獲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
網絡多媒體智能分析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11月5日,由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辦,網信辦網絡數據與技術局、基金委信息科學部指導的首屆“網絡多媒體智能分析高端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網絡多媒體應用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網信辦技術局副局長郭濤表示,當前網絡暴恐、涉黃視頻、圖片不斷,對網絡安全造成巨大影響,尤其是不少網絡暴
復旦大學和自然出版社聯合出第二本大陸自然合作期刊
7月6日,中國上海——自然出版集團和復旦大學出版社正式宣布,將借助復旦大學及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的學術優勢,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Molecular Phenomics(《npj-分子表型組學》)。該刊將從今年10月起接受投稿。 新刊將為表型組學這一新興學科領域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個發
南京農大成果入選自然期刊2016年“改變世界”榜單
5月11日,全球最大的跨學科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公布了2016年發表在集團旗下期刊的180篇杰出論文及綜述文章,響應其提出的“改變世界,每刊一篇”的倡議。 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蛋白質組分析發現氮肥通過抑制蛋白降解和14-3-3蛋白表達增
孫立成教授在《自然化學》期刊發表評述文章
9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教授應邀在2015年9月出版的《自然化學》期刊以“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晶體鉸鏈”為題發表文章,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組成、工作原理、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及目前面臨的挑戰(如何提升電池的穩定性等)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剖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未來發
施普林格·自然將與EMBO推出系列可轉投期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56.shtm
David:《自然》期刊在開放獲取與知識創新交互中升華
“科學家通過提供最棒的論文支持《自然》(Nature)雜志,審稿人以其甄審慧眼提升期刊質量,而新聞評論家則揭示科學事件要義為刊物增色……正是這些努力,讓《自然》雜志的編輯們熟知最新科學技術進展,了解前沿熱點與難點……”英國《自然》雜志出版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CEO)Davi
多媒體化生物信號記錄分析系統的操作
多媒體化生物信號記錄分析系統A 血壓記錄1)將壓力換能器插頭連到相應通道的輸入插座,壓力腔內充滿液體,排除氣泡,與動脈導營相連;2)開啟主機與顯示器電源開關,引導操作系統。進入 DOS提示符進入 MS302子目錄,鍵入 MS302命令,啟動 MS302系統,進入監視狀態,顯示圖形用戶界面與主菜單;3
電子所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期刊正式上線出版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簡稱電子所)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簡稱NPG)合作出版的開放獲取在線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正式上線出版,期刊網址:http://www.nature.com/micronano/。 Microsystems
近期《自然》期刊系列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賽默飛質譜儀
6、The endonuclease activity of Mili fuels piRNA amplification that silences LINE1 elements ?????? Mili核酸內切酶的活性刺激piRNA的擴增,沉默LINE1元素 S. De Fazio
蘭州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成果在《自然》旗下期刊發表
蘭州大學物理學院李建功教授研究小組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攻克了氧化鋁納米材料研究瓶頸難題——分散、細小、均勻、等軸阿爾法氧化鋁納米顆粒的制備。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旗下期刊《科學報告》發表。 氧化鋁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因價格低廉、結構和功能性能優異被廣泛應用,也是冶煉鋁的原料。其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的全新英文期刊來了!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主管、主辦的英文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首發式暨第一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于2021年1月29日在北京順利召開。 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Fundamental Researc
如何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我們拿《自然》來舉個例子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論文,發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
如今,發表論文已經成為我國科研人員工作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期刊論文也達到30萬篇,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居世界第二。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嚴格的選刊
浙大胡海嵐團隊同期刊發兩篇《自然》-突破世界性難題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郁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志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于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神秘
快訊!電子科大申恒濤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發布2022年新增院士名單,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申恒濤教授當選。 申恒濤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OSA Fellow、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21),現任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
高文院士:多媒體大數據時代須解決四大問題
高文 “不管你同意還是不同意,多媒體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高文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如是說。他還認為,在多媒體大數據時代,傳輸、存儲、處理、應用是四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于多媒體大數據時代,我相信大家都已身處其中。一個最典型
沒有“土味兒”的期刊不是一流期刊
依賴國外數據庫,用SCI影響因子和h指數高低論英雄,“模仿”“跟隨”“照搬”的方式發展中國的科技期刊的路徑依賴亟待改變。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多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文件,制定了“2035年科技期刊躍居世界第一方陣”“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等目標,旨在提
話說中文核心期刊與SCI期刊的對等
過去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中文期刊,好一點的文章必然投到海外或國內的SCI期刊,大多數中文期刊上文章的質量不如SCI期刊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教育部、科技部都要求重視中文期刊,于是很多單位與一些評價指標體系中把中文期刊列為其中一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長遠看,這并非一件壞事,想當年,前蘇聯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