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開始講述其彗星故事 羅塞塔飛船目前正處在接近被稱作67P的木星族彗星的軌道中。該飛船于去年11月向上述彗星表面發送了其著陸器Philae。如今,7項新的報告詳細描繪了67P的畫像,并對該彗星的形狀、組成和表面特征等作了描述。這些報告建立在Altwegg和同事在去年年底所發布結果的基礎之上。 由Nicolas Thomas和同事撰寫的一份報告,描述了沙丘和漣波樣結構、風尾及像塵土轉運等蝕刻出67P特征的許多活動過程。由Holger Sierks和同事撰寫的另一報告揭示了67P的核心,即該彗星的固相中心。該核心是由塵埃、巖石和冷凍氣體組成的。Fabrizio Capaccioni和同事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線熱成像光譜儀發現,該彗核表面覆蓋著不透明的有機化合物,但水冰很少。 Samuel Gulkis和同事接著分析了來自羅塞塔軌道飛行器上的微波儀數據,以確定67P表面之下每天和季節性溫度模式。他們記錄了熱輸送和冰升華的通......閱讀全文
英國Huges首先提出邊界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由于首先發 生于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邊界地區,故有此名。 Dickinson應用典型病羔的腦、脾乳劑,經腹腔、 皮下或肌肉接種于懷 孕早期的母羊,使其流產或產出邊界病羔羊,從而證明邊界病是一種可以傳遞的疾病, 可由感染母羊經胎盤傳給胎兒。病
在中國廣州的兩個島嶼上,研究人員幾乎消滅了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蚊子種群--亞洲虎蚊(白紋伊蚊)。 他們首次在實地試驗中使用了兩種有前途的控制技術,將白紋伊蚊的種群數量減少了94%。近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這一雙管齊下的方法,將亞洲虎蚊雌蚊的絕育與雄性虎蚊的感染結合了起來。 華盛頓特區
在中國廣州的兩個島嶼上,研究人員幾乎消滅了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蚊子種群--亞洲虎蚊(白紋伊蚊)。 他們首次在實地試驗中使用了兩種有前途的控制技術,將白紋伊蚊的種群數量減少了94%。近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這一雙管齊下的方法,將亞洲虎蚊雌蚊的絕育與雄性虎蚊的感染結合了起來。 華盛頓特區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抗生素對某些細菌感染不起作用這一問題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敗血癥也是如此——作為免疫系統的最后一搏,無法對感染發動攻擊,其自身最終將是致命的。在發表于7月7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研究報告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控制敗血癥及引發它的失控性細菌感染的潛在途徑。 波士頓兒童醫院
目前大約40%的人類生活地區受到瘧疾的影響,以及每年約有2億人感染瘧疾,60萬人因此喪生。由于氣候變化,瘧疾的傳播正在逐漸加劇。瘧疾是由蚊子攜帶的瘧原蟲感染引發的,這些病原體是單細胞生物,它們沉積在其宿主的紅細胞內,并通過“攝入”血紅蛋白生長和繁殖。 應對這種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喹啉類藥物,以
目前大約40%的人類生活地區受到瘧疾的影響,以及每年約有2億人感染瘧疾,60萬人因此喪生。由于氣候變化,瘧疾的傳播正在逐漸加劇。瘧疾是由蚊子攜帶的瘧原蟲感染引發的,這些病原體是單細胞生物,它們沉積在其宿主的紅細胞內,并通過“攝入”血紅蛋白生長和繁殖。 應對這種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喹啉類藥物,以
盡管最好的抗生素能夠消滅大多數引起極難治尿路感染的細菌,少數的“休眠細胞”仍然會存留在體內。這些“存留細胞”(persisters)通過進入休眠狀態存活下來,睡著躲過了殺死更活躍的兄弟細胞的攻擊。 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叫做HipA的蛋白充當了分子睡魔(Sandman),讓細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因
美國羅格斯大學和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8月25日表示,他們成功獲得流感病毒蛋白關鍵部位的三維結構圖,該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開發應對包括致命性禽流感在內的多種流感的藥物。 流感病毒通常依靠病毒蛋白某部分同人體中特定蛋白的結合來侵入人體,因為通過這樣的結合,流感病毒能夠抑制人體本身對病毒感染的自然防御體系,
作者:劉愛琳,李利 作者單位: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兒科 【摘要】 目的 觀察支原體肺炎患兒自身免疫功能的變化。方法 將278例肺炎患兒分為支原體肺炎組135例、細菌性肺炎組143例,選取同期門診
目前,普渡大學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查明如何破解SARS病毒躲過免疫系統的“保護傘”,對成功研制這種致命疾病的疫苗,跨出了關鍵的一步。 該研究負責人Andrew Mesecar指出,這項研究結果在其他冠狀病毒(包括MERS)的疫苗研制中,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Mesecar是普渡大學癌癥結構
在多莉羊去世時訃告的科學版本中,曾報道了多莉的膝蓋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另外多莉因感染肺病而早夭,僅存活了6年半,只有普通綿羊通常壽命的一半左右。這導致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克隆可能導致動物過早衰老。 對多莉、其他克隆羊和多莉自然受孕的女兒邦妮的骨骼進行X射線影像學的研究表明: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動物有
1、 目的: 保證CELL-DYN 3700血液分析儀的正確操作,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可靠。 2、 適用范圍: 臨床血液實驗室 3、 項目名稱: 血細胞檢驗(22項) 4、 項目方法: CD-3700為WBC五分類的血液分析儀, 采用激光法與電阻法相結合的原理進行WBC分類。 5、 原理:
癌癥生長調控因子的篩選 這篇論文報告了在一個完好的哺乳動物生理系統(小鼠皮膚)中所完成的首次全基因組活體 “RNA干涉”(RNAi)篩選。以前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的RNAi掃描都限于培養的細胞。作者將在胚胎表皮正常生長中所涉及的基因與由Hras致癌基因驅動的異常細胞增殖所必需的基因進行
本節舉出一些遺傳咨詢中的常見實例加以分析。 例1某婦女曾生育過一先天愚型患兒,現再次妊娠,懼怕再生同病患兒前來咨詢。 對此病人需先核實患兒核型是否21三體性。如果證實核型為47,XX(XY),+21,則其再發風險為1/650~1/1000。如果此婦女已32歲則再發風險會增加至1/1
來自Weill Cornel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些新技術,使得研究者第一次觀察到了HIV病毒蛋白在病毒表面的“舞蹈”,其有可能促成了HIV感染人類免疫細胞。他們的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8日的《自然》(Nature)以及《科學》(Science)雜志上。 兩篇論文的共同作者、Weill C
消失的零號病人 零號病人并不一定是第一個發病者。 而是第一個感染,并且把病毒傳播給其它人的人。 因此,第一個出現癥狀并發病的人叫做一號病人。 那么,零號病人的醫學意義是什么呢?專家給出了提示: 1. 能夠鎖定傳染源,比如是否接觸了什么動物? 2. 鎖定傳播方式,比如跟動物是如何接觸的?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上世紀60年代,世界免疫學界形成了兩個水火不容的陣營,只有對抗,沒有團結可言了。當時免疫學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脊椎動物究竟通過何種方式為每一種病原體量身定制特異性的防御機制,而且這種特異性防御的多樣性幾乎沒有上限。 1963年,年輕的科學家麥克斯?戴爾?庫珀加入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羅伯特?古德的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麥克斯·庫珀在明尼蘇達大學羅伯特·古德的實驗室。圖片來自:US Natl Lib. Medicine 1963年,麥克斯·戴爾·庫珀(Max Dale Cooper)加入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羅伯特·古德(Robert Good)的實驗室。在當時,免疫學界有兩大陣營,他們互相看不
流感,是全球最危險的傳染病之一,在這場流感戰爭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武器。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設計蛋白,可阻止流感病毒感染培養的細胞,在具有大量病毒的環境下亦可保護老鼠免受得病。這也可作為較為敏感的診斷。此外,該蛋白并不是用于治療,或許可在未來用于開發流感藥物,科學家說道。 “這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Science & Nature:HIV表面蛋白呈動態 像跳舞一般 10月8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項新技術,它讓研究人員第一次看到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表面包膜蛋白的動態過程。同一天,《自然》雜志也刊
首次揭示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 經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的三維結構,并闡述了其工作機制。這將有助于研發抗“革蘭氏陽性病原菌”藥物。 該成果于北京時間4月15日凌晨兩點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李繼喜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ASFV)DNA連接酶(AsfvDNAL)的分子機制。該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ASFV是一種獨特的雙鏈DNA病毒,能導致受感染豬死亡,受到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盡管已研究了100多
新發現報道 1791年,離圣誕節僅剩20天時,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被細菌擊倒,留下尚未完成的《安魂曲》撒手人間。 那個冬天的維也納城,許多年輕男子死于與浮腫相關的疾病,莫扎特也不例外。逝世前他嚴重浮腫,竟至無法上床休息。一些當時的樂迷也記錄到,他全身浮 腫、背疼
由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和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用尖端的X射線和紫外線研究成果揭示了幫助逃出人類免疫系統的細菌生存的分子標尺的工作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志上。這標志著我們在生物學的基礎理解上,又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生物能用分子標尺控制生物聚合鏈長度的概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一、小鼠突變品系 1.AKR/J-nustr:(1)遺傳背景:①起源:從1925年到1936年,Furth 從賓夕法尼亞州的Norristown一位商人處獲得“淋巴瘤病”原種,繼而選擇培育成為白血病高發品系,然后又引到了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rdller Institute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識別和攻擊人類宿主細胞的生物結構。他們不僅觀察到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LCMV)病毒糖蛋白的重要特征,還發現了其與拉沙病毒類似的藥物靶點。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志上。 LCMV病毒和拉沙病毒都是對人類有極大危害的病毒。LCMV病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