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表在12月18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人體一小段DNA(比典型的基因要小幾千倍)生成的一個分子,對個體是否能夠控制他們的肌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不能生成一種叫做microRNAs的遺傳分子的動物會出現諸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脊髓性肌萎縮(SMA)等一些破壞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癥狀。 研究結果顛覆了以往對microRNAs在神經系統中所起作用的認知,為找到新的途徑通過糾正功能異常的microRNAs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打開了大門。 論文資深作者、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Samuel Pfaff說:“這真的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有可能采取另一種方法來認識這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MicroRNA分子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科學興趣點。當2003年科學家們繪制出人類全基因組圖譜時,疾病和基礎研究的焦點很大程度上還是蛋白質編碼基因。 微小的“......閱讀全文
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并不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話和溝通。這種對話和溝通在有機體的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1.Nature: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交談導致過敏性哮喘 doi:10.1038/nature2402
干細胞與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與它們相連的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神經元等組成的龐大神經網絡,遍布全身,是人體所有生命活動的調控系統。神經系統分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脊神經節、自主神經節、腦脊神經、自主神經等)。神經細胞的組成與生理功能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組織構成,神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腸道中的神經系統不僅感知沙門氏菌的存在,而且還可以通過部署兩道防線積極地抵御這種有害細菌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ut-Innervating Nociceptor Neurons Regulate Peye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腸道中的神經系統不僅感知沙門氏菌的存在,而且還可以通過部署兩道防線積極地抵御這種有害細菌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ut-Innervating Nociceptor Neurons Regulate Peye
太平洋側腕水母的基因組中缺少很多常見基因。 櫛水母基因序列草圖的發表揭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經系統。 櫛水母(comb jelly)——或櫛水母門動物(ctenophore)——看起來就像微小的迪斯科球,它們利用特殊的纖毛推動自己在海洋中游動,并且用粘性觸手來捕獲更微小的獵物。圣奧古斯丁佛羅里達大
2013 年,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通過一種櫛水母(Mnemiopsis leidyi)的基因組撼動了進化樹的根基,那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熱議。現在,他們又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布了另一種櫛水母的基因組草圖,再次驗證了自己的觀點。
如果我們的神經系統發育被擾亂,我們便會有罹患上嚴重神經系統疾病,造成感覺系統、運動控制和認知功能受損的風險。從人類到線蟲,對于所有具有發達神經系統的生物都是這種情況。 現在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線蟲中一個叫做mir-79的小分子調控神經發育的機制。這一分子是發育過程中特異神經
3月4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次證實了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的病例。醫務人員對其患者腦脊液標本進行宏基因組二代測序,獲得了SARS-CoV-2病毒基因組序列。 據報道,2月25日,56歲的許先生(新冠肺炎危重型、合并腦炎)終于走出北京地壇醫院的大門。此前,新冠肺炎患者可合并急性呼吸
這真的是太古怪了! 研究者們意外地發現,奇怪、涉及肢體暴力的夢境和神經系統疾病患病風險之間存在聯系。他們聲稱,如此的夢境,可能是幾十年后患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警告信號。 目前,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們尚未有明確定論,但以往的研究結果支持上述觀點:做夢時經常出現“肢體
當C.elegans線蟲在腐爛的水果上蜿蜒而行尋找細菌吃的時候,它有時會吃到不該吃的細菌。有些細菌在被攝入后對線蟲是致命的,但不幸的是,線蟲不能每次都把它們和有營養的種類區分開來——明白的時候,為時已晚。 不過,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實驗室觀察線蟲時發現,雖然為時已晚,它們還是有辦法“轉
摘要 自發活動觀察法是一種簡便、快速、有效的神經發育評價方法, 對早產兒神經系統損傷結局有很高的預測價值。本文概要的綜述了該方法的理論基礎、實施、評價方法、預測結果以及其局限性。旨在介紹一種新的神經系統損傷結局預測方法。主題詞 11 早產兒 21 神經損傷 31 預測 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 新生兒
你知道嗎,我們的身體上其實存在“第二個大腦”。不是有眼睛有鼻子那個大腦,而是另一套獨立的神經系統。正是因為這套神經系統太過復雜,所以人們戲稱它為:"第二個大腦"。它擁有大約 5 億個神經元,差不過是大鼠大腦神經元的 5 倍之多;它大約有 9 米長,從你的食道一直延伸到你的肛門。猜
人工智能應用在神經疾病預防、診療、預后和康復等階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未來將在神經疾病醫療領域帶來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通過運用大數據智慧,以及對人腦經驗(臨床頂級專家的技術和經驗)的高效、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有望解決人腦難以解決的疾病死角,人腦疾病電腦診斷將成現實。 此次向全球招募神經
8月19日,國際細胞自噬領域的核心期刊《自噬》在線發表了題為《Mir505-3p通過調控Atg12及自噬通路以影響神經元軸突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CRISPR/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云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項目“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設備和工具”的支持下,將自然人機交互技術與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斷方法結合,研制了“多模態自然人機交互神經系統疾病輔助診斷工具”,成功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預警與輔助診斷當中,在國家
非損傷微測技術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感覺與神經系統方面應用作者: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美國揚格非損傷技術中心聯系人:宋瑾,jin@youngerusa.com,010-82622628(電話),010-82622629(傳真)摘要:本文介紹了非損傷微測技術在感覺與神經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關
免疫細胞化學的發展對許多領域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尤為突出。本章 僅就免疫細胞化學在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的應用做一簡要介紹。 一、確定神經遞質的性質、定性和分布 早期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應用傳統的神經解剖學研究方法如甲基藍染色法、鍍銀染色法等對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結構做了大量
大約兩周前,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擔任顧問的生物學家Alessandro Laurenzi正在他的花園里割草,一位朋友攔住他,說割草機里有股油臭味。他告訴《科學家》雜志,“我什么都聞不到。”那是早晨。幾個小時后,他去吃了午飯,意識到他無法聞到他要吃的食物的味道,當他吃時,他也無法品嘗食物的美味。幾天后
在接種疫苗后吸入流感病毒,身體會產生大量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這得益于免疫系統中根深蒂固的記憶。科學家們如今發現,這種反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復雜的生物學對話。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在對任何形式的疫苗接種作出的反應中都
5月8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天壇醫院新院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啟動全球首場圍繞神經系統疾病影像診斷的“人機大賽”備戰,并面向全球致力于攻克“腦病”的醫生招募參賽選手。預計6月底,本次“人機大賽”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據了解,大賽將分A、B組進行,內容包括:顱內腫瘤CT、MRI(核
在接種疫苗后吸入流感病毒,身體會產生大量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這得益于免疫系統中根深蒂固的記憶。科學家們如今發現,這種反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復雜的生物學對話。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在對任何形式的疫苗接種作出的反應中都
軸突是神經沖動傳遞過程中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無論在中樞抑或是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后,誘導有效的軸突再生過程是改善神經功能的基礎。現已證實,脊髓損傷后軸突能否再生不僅取決于其固有的生長能力,還取決于軸突所處的環境。神經系統損傷后,神經細胞對軸突再生相關基因的表達動員能力及細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是決定
大腦神經系統與機體代謝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神經元傳遞的信號能夠調控機體的各類代謝活動的強度,而代謝特征的改變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神經信號的傳遞。針對這一領域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doi:10.1126/
醫學專家在維也納世界神經醫學大會上提出,人類對待癡呆、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戰略應當有所調整,以預防為主代替過去的治療為主。 2013年世界神經醫學大會23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全球化時代的神經醫學”。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0名神經醫學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王擁軍 5月8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天壇醫院新院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啟動全球首場圍繞神經系統疾病影像診斷的“人機大賽”備戰,并面向全球致力于攻克“腦病”的醫生招募參賽選手。預計6月底,本次&
在雄性線蟲性成熟之前,科學家們能通過“饑餓”來阻礙其進入青春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性成熟之前幾天的饑餓壓力會抑制大腦關鍵神經回路連線模式的正常改變,從而誘發成年雄性線蟲表現不成熟。圖片來源:Hobert lab, Colum
在雄性線蟲性成熟之前,科學家們能通過“饑餓”來阻礙其進入青春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性成熟之前幾天的饑餓壓力會抑制大腦關鍵神經回路連線模式的正常改變,從而誘發成年雄性線蟲表現不成熟。圖片來源:Hobert lab, Columbi
醫學專家在維也納世界神經醫學大會上提出,人類對待癡呆、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戰略應當有所調整,以預防為主代替過去的治療為主。 2013年世界神經醫學大會9月23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全球化時代的神經醫學”。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0名神經醫學領域專家學者與
圖像顯示果蠅在向后爬(左)和向前爬(右)時神經系統的圖像。藍色代表首先被激活的區域,紅色代表最后才被激活的區域。 美國科學家日前成功拍攝到一段果蠅幼蟲在移動時全身神經系統活動的動態影像。對如此復雜且處于運動之中的生物體來說,此舉尚屬首次。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將為人類大腦等更復雜神經系統
概述Hartnup病是一種遺傳性氨基酸代謝病,又稱遺傳性菸酸缺乏癥,或色氨酸加氧酶缺乏癥。最早在1956年由Baron等報道發現于一個姓Hartnup的家族中。本病是由于腸粘膜和腎小管上皮細胞轉運中性氨基酸障礙,臨床表現為糙皮病樣皮疹、神經系統損害和氨基酸尿。該疾病發病率報道不一,美國麻省的調查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