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轉化醫學院的一間實驗室里,科學家用近紅外激光照射乳腺癌小鼠。3分鐘后,等候在腫瘤部位的“藥匣子”打開,抗腫瘤藥物快速均勻地滲透到腫瘤深層組織。4小時后,腫瘤細胞陸續凋亡。 這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周民團隊構建出的一種“抗癌納米材料多級載藥系統”,可令腫瘤藥物向腫瘤組織深層遞送,明顯抑制惡性腫瘤的轉移。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雜志上。 研究人員表示,當前一些被證明對腫瘤確有效果的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較大局限,比如藥物總是“跑太快”“跑不遠”。“一般情況下,不到24小時,藥物就會被代謝出體外,藥效發揮的時間很短,真正跑到腫瘤里去的藥物很少,所以需要持續用藥。”周民介紹,團隊最新設計的多級載藥系統,讓抗癌藥物降低代謝速度,并能滲透到常規抗癌藥進入不了的腫瘤深層組織。 腫瘤細胞周圍分布著豐富的血管,但血管生長往往跟不上腫瘤細胞分裂的速度,導致腫瘤細胞深層沒有血管......閱讀全文
對于國內每年新增的430萬腫瘤患者來說,精準醫療的發展或成為生命的曙光。 但近日,腫瘤精準醫療被發表在《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兩篇文章推上了審判臺,被指“精準策略沒有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這一觀點在國內醫療界引起極大爭論,有贊同者也有反駁者
在過去幾十年癌癥治療中,對腫瘤高特異性的靶向藥物對癌癥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EGFR突變肺癌是一種常見的家族遺傳癌癥(白血病和惡性黑色素瘤也是家族遺傳癌癥,這些癌癥都基于在患者體內一些抑癌基因失活或突變而導致腫瘤的發生、發展)。所以,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這些遺傳癌癥
面對全球嚴峻的抗癌形勢,如何在提高癌癥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以減輕病人痛苦并延長生存期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臨床研究表明,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藥物與亞細胞結構及生物大分子等(如線粒體、DNA、RNA等)的有效相互作用。大部分抗癌藥物通過損傷細胞核內DNA殺死癌細胞,因此,其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靠銷售埃克替尼(商品名稱“凱美納”)單一藥物占到總營收98%的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8日獲得證監會創業板審核首發通過,這意味著,中國第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企業上市在即。 貝達藥業于2011年獲批國家1類新藥埃克替尼,這是一種用于治療接受過化療或不適于化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研究來深入探索癌細胞對靶向性藥物或療法產生耐藥性的機制,同時研究者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在此對此進行了盤點。 【1】新研究揭示癌細胞耐藥機制 聯合用藥讓癌癥不再回來 doi: 10.1093/nar/gkw1026 最近科學家們在理解癌細胞為何抵抗化療問題上取得了
細胞核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納米載藥體系成功實現高效抗癌 面對全球嚴峻的抗癌形勢,如何在提高癌癥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以減輕病人痛苦并延長生存期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帶
癌癥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 和 Nature Medicine 聯合發表了題為: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 的文章,總結了21世紀以來癌癥研究旅程中的14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展示在理解癌癥和開發新療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
基因檢測技術可用于醫療健康、農業育種、司法鑒定等多個行業,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醫療健康行業的臨床應用。在《醫健產業數據觀系列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領域市場分析(上)》一文中,我們詳細介紹了基因檢測在醫療領域的臨床應用,并對基因檢測的全球與中國市場規模進行了估測分析。接下來,本文將對基因檢測在臨床應
看到名單里的“曲妥珠單抗”,陳俊(化名)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陳俊的母親罹患乳腺癌,需要注射曲妥珠單抗,即俗稱的赫賽汀。此前在中國,這一由跨國藥企羅氏生產的藥品,一支的零售價格就高達2萬多元。而在一個治療周期里,患者至少要注射14支。對患者而言,即便可以通過醫保部分報銷,同樣是一筆難以承受的
面對癌癥這一世界性難題,人們總是“談癌色變”。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具有超高的相似性及其超強的生命力,想要遏制腫瘤的發生發展,就必須提高抗癌藥物的特異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為抗癌藥物創造高選擇性的靶向傳遞系統成為了制藥業和癌癥研究者的一大挑戰。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以脂質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晚
CAR-T療法在惡性血液腫瘤中展現出的強大實力,使其逐漸成為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然而血液腫瘤(非實體瘤)僅僅是眾多癌癥中較小的一部分,如2019年最新的全球癌癥數據指出:約90%的癌癥發病率都是由實體瘤引起,但關于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卻很少。 如下圖所示:2019年發表在
精準醫學是在基因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交叉應用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和醫療模式。它以大樣本人群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信息和表型數據為基礎,對疾病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度挖掘,精確尋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同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患
PD-1/PD-L1免疫療法一直是備受矚目的腫瘤免疫療法,充分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抵御、抗擊癌癥,通過阻斷PD-1/PD-L1信號通路使癌細胞死亡,具有治療多種類型腫瘤的潛力,實質性改善患者總生存期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的優質抗癌免疫療法。 PD-1抗體針對多種晚期腫瘤都有效果,并且副作
CAR-T療法在惡性血液腫瘤中展現出的強大實力,使其逐漸成為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然而血液腫瘤(非實體瘤)僅僅是眾多癌癥中較小的一部分,如2019年最新的全球癌癥數據指出:約90%的癌癥發病率都是由實體瘤引起,但關于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卻很少。 如下圖所示:2019年發表在Na
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被公認為制藥和生物醫療行業的最高榮譽,旨在褒獎醫療、科學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被譽為“醫藥界的諾貝爾獎”。為了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優秀的醫療器械產品,思宇特別推出“蓋倫獎提名醫械詳解專題”,從臨床、技術、市場等多個角度,深入拆解獲得蓋
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復制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溶瘤病毒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的研究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然,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那么溶瘤病毒療法到底是如何幫助有效抵御腫瘤進展呢?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利用這種新型療法或者同其它療法聯合來治療癌癥患者呢?如今溶瘤病毒療法的研究現狀又是如何
01得腫瘤的原因很多,甚至僅僅是因為運氣不好 大多數患者聽說自己得了癌癥,都會問醫生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大夫,我為啥得腫瘤?我勤勤懇懇一輩子,我潔身自好一輩子,我注重養生一輩子……憑什么,是我!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得癌癥的原因實在太多,很多還是未解之謎,醫生也無法確切地告訴你,為什么得腫瘤。導
經歷了2015年的熱捧,2016年的資本小幅理性回歸,2017年上半年的熱潮趨緩后,泛泛的基因測序將無法持續吸引資本的目光,未來行業熱點在于技術突破,或者商業模式的突破。 (做一次全基因檢測,會產生100多G海量數據,其中能被用于科研與臨床應用的,只是蛋白編碼基因與少量的非蛋白編碼基因,占整體
高通量測序技術促進了癌癥和免疫學的研究,以及個體化免疫治療的發展,比如說,高通量測序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癌癥基因組,腫瘤發生過程中細胞內機制 的了解,而且癌癥基因組分析還揭示了免疫系統能靶向的抗原表位。同時測序也可以用于確定免疫組庫,實時,高敏感地監控對腫瘤生長或治療產生應答的克隆擴增 和細胞群體
前幾天,朋友圈被韓健的《兩篇捅破“精準醫療”泡沫的重要文章》刷屏。這篇文章引用了來自Nature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兩篇重量級的評論作為支撐,結論是“現有精準醫療不夠理想”,國內行業“泡沫已經形成”。 就這篇文章,筆者有不同的看法與同行探討。 精
前幾天,朋友圈被韓健的《兩篇捅破“精準醫療”泡沫的重要文章》刷屏。這篇文章引用了來自Nature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兩篇重量級的評論作為支撐,結論是“現有精準醫療不夠理想”,國內行業“泡沫已經形成”。 就這篇文章,筆者有不同的看法與同行探討。 精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體內的免疫細胞,特意性地清除癌變的細胞。這種治療方法具有特異性強,作用期長和副作用小等優點,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治愈腫瘤的終極手段。然而,直到最近幾年,這個夢想才開始被實現,科學雜志把腫瘤免疫治療列為2013年的重大科學突破。于此相呼應,2014美國癌癥年會的主題是:利用腫瘤基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腫瘤的預防與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手術、放化療以及免疫療法的結合使用也大幅提高了患者的壽命以及生活質。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腫瘤組織還是會出現較強的抗藥性,使得治療結果往往不佳。因此,進一步探究癌細胞的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尋找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本期為大家帶
雙模板分子印跡聚合物載藥遞送原理圖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劉震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于分子印跡技術的納米智能前藥遞送策略。該策略以分子印跡納米顆粒為載體,具有特異性靶向腫瘤細胞、長時間腫瘤部位保留以及腫瘤微環境觸發釋放藥物的特點。不同于傳統的前藥需要依賴肝臟的生物轉化,該分子印跡前藥遞送體系是
中國精準醫療正迅速迎來一次大規模“跳漲”。 7月29日,央視大篇幅報道了“精準醫療”這一時下熱門話題,并透露:中國正在籌建自己的人群全基因組數據庫和樣本庫,為精準醫療奠定基礎——這一消息被認為是行業政策進一步開閘的明確信號。 7月31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下達關于印發《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