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能源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轉型期,面臨著諸多關鍵問題:能源變革需要補齊哪些“短板”?能源結構調整的節奏該如何把握?非化石能源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化石能源短期內仍是“主力軍”,該怎么處理兩者關系?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專訪了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 “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不會很短,至少需要數十年”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我國未來能源結構和演變的路徑是什么樣的? 楊勇平: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今后會漸進、過渡到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協同共存,將來最終會發展到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為主。但這一發展過程會非常漫長,不可能一步到位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都將處于能源轉型、變革時期。 我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提出的目標是: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閱讀全文
所以對應的能源規劃成為世界各國和社會日益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所謂的能源規劃自身是指根據對應的時期的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整體計劃,通過內在的規律進行針對性的結合并進行下一步的能源需求預測,從整體結構以及生產轉換等各個環節進行安排。一個國家或者對應的地區能源規劃的核心是要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開展貼合實際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能
到2030年,中國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因此盲目“去煤化”并不可取,能夠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潔能源。目前,煤炭領域革命在于整體推進煤炭在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節能提效可以顯著減少煤炭的消費量,是中國碳減排最現實可行的途徑。 能源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我國能源面
2009年,我國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第一大國。2012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6.2億噸標煤,能源消費總量已超出美國5億噸標煤。我國人均能源消費約為2.6噸標煤,已超過世界人均2.5噸標煤的水平。 能源與環境關系密切,能源生產和消費直接影響環境保護和治理。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如何?煤炭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30日訊 昨日,能源經濟學家董秀成就低碳經濟問題發表博文。他指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主流。近些年,西方國家開始致力于建立低碳經濟的全球法則,這些規則可能會主導今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低碳經濟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新規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能掉以輕
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更多的新建住房、公用設施,無不需要更多的能源來支撐。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城鎮化率每提高1%,能源消費至少會增長6000萬噸標準煤。以此估算,未來6年間,新增的能源消費將超過3.6億噸標準煤。 我國本就吃緊的能源供應,如何應對城鎮化加速帶來的考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當前,我國經濟正進行深度調整,經濟增長由高速調整為中高速。這必然會帶來能源需求和消耗方面的重大調整。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工業
據英國《衛報》消息,當地時間11月29日上午英國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案》,其主要內容是調整英國國內能源消費結構,發展低碳經濟。 而早在一周前的23日,據路透社傳出消息的表明,英國政府已經決定支持低碳式發電,并計劃到2020年將總發電規模提高兩倍。路透社將之形容為一次“昂貴的改革”。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強國富民的進程中,能源始終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當前,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著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只有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把能源作為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崛起的重大問題,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準確進行戰略定位,科學謀劃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方略。國家
發展核能有助于優化能源結構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處在以化石能源為主(占90%以上)的階段。如果以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超過10%作為進入多元結構的標志,則我國可能在2015年前后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 在這個階段初期的幾十年中,化石能源仍將占大頭,但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的總和占比將逐步下降。這個
2011年12月5日,持續大霧致使北京空氣質量輕度污染,市民出行多以口罩掩面以降低污染顆粒物的吸入。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自1998年至今,北京采取關停重污染企業、機動車限行、控制燃煤污染等各項措施,使北京的空氣質量得到長足的改善,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面對化石能源日漸枯竭和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現實壓力,一場新能源革命在全球范圍內悄然興起,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電源結構也將在今后幾十年內逐步改變。隨著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發電在未來有望成為主力電源,電網的發展也將經歷重大轉型。 推進電能替代 加快電網創新 2009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 燃煤、工業污染、機動車排放和揚塵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其中,燃煤的污染包括工業用煤和生活用煤。因此,調整能源結構已經迫在眉睫。我國人均用電量在3500千瓦時左右,而發達國家基本在1萬千瓦時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用電量將持續上升,
整個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能源開發利用史,但依法規范能源的系統認識卻是近代社會的產物。能源法雖久以有之,甚至可追溯到15世紀英國普通法中的財產法則。但蔚然成形便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禁運與油價猛漲的時候。石油危機發生以來,世界各發達國家加快了能源立法的進程。日本于19
●美國能源工業的持續發展促進了美國就業、家庭收入、政府收入的增長 ●當前美國相對低位的油氣價格帶動了美國化工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復興 ●預計在今后3- 5年內,“能源獨立”將與美國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協同促進,為美國經濟復蘇與增長帶來正效應 ●美國“能源獨立”趨勢下油氣對外依存度的
致密氣是非常規天然氣的一種,也是我國儲量較多的天然氣種類之一。在天然氣被視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清潔能源的主要選擇時,致密氣在國內能源發展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解決我國能源對外高依存度問題,加速能源結構調整,讓支柱能源更清潔、更高效,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各方對致密氣寄予厚望—— 提到致密氣,很多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標志性的重大戰役。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部署安排。即日起,本版推出特別策劃“美麗中國·聚焦七大標志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日在北京閉幕。會議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資料圖 北京的藍天。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3
我國能源結構將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處在以化石能源為主(占90%以上)的階段。如果以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超過10%作為進入多元結構的標志,則我國可能在2015年前后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 在這個階段初期的幾十年中,化石能源仍將占大頭,但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總和的絕對量在
這次油價下跌,哀鴻遍野的都不是買家而是賣家,中國是油價下跌的主要受惠國之一。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油價下跌原因是沙特、美國和俄羅斯的“三國演義”。其實,這次石油的降價是四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用好本國購買力就相當于掌握了話語權。 歷史來看,1850年至1910年是煤炭時代,全世界能源需求每年
在7月9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栗戰書說,從法律實施的總體情況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不能攤大餅,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型城鎮化路子。”中國政府對中國新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得到了學界和產業界的認同。但《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也指出,“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城市病的多發期和爆發期。在新城鎮化道路上,
2015年11月,中央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對供給側改革眾說紛紜。那么具體到能源行業,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又該如何開展? 為何進行能源供給側改革 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從刺激需求的“三駕馬車”談起,詳述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轉向的起因,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明確的闡述
在日前媒體運用百度搜索指標的統計中,霧霾(環保)議題在兩會前十大熱點議題中排名第一,并且搜索份額占比高達43%,遠遠高于其他議題的關注度。而在兩會期間,北京依然“霾”伏不斷,用一位政協委員的話說,“只要不刮風,北京就是霾城”。兩會會場上,霧霾也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大面積的持續霧霾天氣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會議要求在抓緊完善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這進一步將大氣污染治理問題拉到了社會視界。 面對霧霾,地方政府正在打響一場“呼吸保衛戰”。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實施了嚴格的“限污”措施;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河北省制定50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7月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在會上擲地有聲地說,“環境問題解決得好不好,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關鍵。”圖片來源于網絡 按照慣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應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11日(星期五)10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13個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 非常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和我們的媒體朋友們見面,回答大家的問題。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人類在發展中,特別
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了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科技創新為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任務,特別指出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在國家戰略布局的刺激下,新能源行業將迎來
——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上) 資源和環境代價過重、結構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是我國能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能源必須改變粗放的發展方式,開創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今后的發展。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可表述為
近日,為推進能源互聯網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布了《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在中國能源改革持續推進的當下,《指導意見》的推出是否能夠推動能源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又能否解決中國能源發展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能源改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