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醫藥觀瀾” 8月26日,數據公司GlobalData統計了2018年全球前20強的醫藥企業。據悉,該排名是根據2018年的收入和創新性,同時分析了過去五年全球上市醫藥公司的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的同比變化和復合年增長率(CAGR)。 報告指出,2018年是創新生物醫藥行業又一個偉大的年份,在TOP20醫藥公司中,有16家報告其收入同比增長。其中,武田制藥,新基(Celgene)和艾伯維(AbbVie)的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5%。2018年全球醫藥公司營收TOP20榜單(數據來源:GlobalData) 由于武田的主要炎癥性腸病治療藥物Entyvio(vedolizumab)和骨髓瘤治療藥物Ninlaro(ixazomib)的強勁表現,武田的收入增長了18.5%,達到189億美元。武田希望公司于2019年1月收購夏爾(Shire)的舉措,能夠助力其未來的增長。 新基的收入增長約23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7......閱讀全文
德勤分析指出,跨國藥企銷售增速放緩與國家以控費為核心的新醫改密切相關。 目前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已經擴大到總人口的95%, 衛生費用占到GDP的5.9%, 并且增速超過了經濟增速。 增長過快的衛生費用導致醫保基金面臨壓力。 因此, 當前醫改的政策重心轉向成本控制, 政府優先采取的措施包括: 采用一
5月,針對外資藥企原研藥的“價格談判”有望公布結果。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曾表示,部分昂貴進口專利藥通過國家談判價格可降50%。這被視為外資藥企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點——它們將可能從此滑向“最壞的時代”。 “我可以確信今后兩到三年里,和本土的仿制藥相比,我們原研藥的價格面臨很大
對于實力雄厚的大型藥企來說,因具備多方面的資源、完善的藥物篩選評價系統和強大的研發資金支持,因此產品的選擇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對于那些資源相對較少,資金相對有限,研發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型藥企而言,產品該如何選擇往往成為了困擾藥企管理者的一大難題。而中小型藥企應該如何來選產品?筆者認為,其管理者可
時至年底,各大跨國藥企的高層再次齊聚中國,出席各類會議論壇,充分表達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 異于往年的是,2016年跨國藥企的活躍度非同一般。據一位曾先后任職三家跨國藥企管理層的人士透露,除了必須“拜見”的中央部委高層,2016年跨國藥企高管們還積極走向地方省市,洽談投資建廠。 2016年11
無論面子里子,在華的跨國藥企都開始走下坡路,這也直接導致近幾年它們中大部分的業績增速都從“躺著賺錢”時期的超過20%放緩到現在的10%甚至更低。對于中國這個2016年銷售額達1167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未來外資與內資之間的爭斗將更加慘烈。 輝瑞失去大將 5月10日,輝瑞中國內部會議宣
國內藥企向海外藥企購買其新藥在中國區的生產和銷售許可,已有多年歷史,如復星、恒瑞、麗珠等上規模的企業,但是,相比這些國內傳統大藥企業所具有渠道優勢,目前出現一些新買方,開始憑借技術運作海外新藥。 同時,也有少數國內藥企在最近幾年開始坐上賣方席位,特別是2015年,數家國內藥企突然掀起向跨國藥企
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12月12日開始降低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并取消一些藥品的單獨定價資格,新一輪新藥降價方案也即將出爐。消息人士介紹,這次降價的幅度大約在15%左右。 藥價調整步伐正在變得日漸緊湊,去年大量國內生產的藥品降價,307種基本藥物中,國產藥品價格下降達4
世界領先的商業戰略咨詢機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題為《中國醫藥市場制勝的新規則》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隨著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商業合規重要性凸顯,未來,跨國藥企將重點解決在哪里競爭、如何競爭的問題,走向深刻轉型。與此同時,中國醫藥市場將繼續保持10%以上的穩健增長。其中,縣級醫
目前,我國罕見病患者的藥品供應保障存在哪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可能的改善途徑?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走訪了患者、專家、藥企以及有關部門等。 創新型“孤兒藥”難尋“中國造” 近日,記者在北京見到了黏多糖貯積癥I型患者張笑。黏多糖貯積癥是一種罕見隱性遺傳疾病,患者身體呈
對藥企來說,2015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雖然發改委取消了藥品價格的上限,但各地方政府主導下的藥品招標日趨嚴厲,更大的挑戰是藥企最大的渠道——醫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改革。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控制醫院和醫生在藥品上的利益成為最重要的考量節點。無論是直接打壓藥價還是對醫院進行改革,政策面的主旨是為了控
在醫改日益深入的市場環境下,藥企的發展正面臨20年來最大的危機。由于支付方醫保在此次醫改中正日益占據主動,借助行政手段和日益成長的控費工具,通過對醫療行為進行強監管來控制費用增長。 由于中國醫療體系特殊的以藥養醫環境,歷次醫改很大程度上是藥改,由于醫療服務價格長期被壓低,醫療機構的收入主要來自
這兩天在制藥圈被一條微信刷屏,小編不說大家也會猜得到,由石家莊市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簽署的《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2016年1號文引發的行業內的大討論,各大媒體轉載、評論觀點不一,支持與反對且還不乏喊冤叫屈之聲。 作為制藥人,作為藥企,我們這幾年已經習慣了“舉報“”飛檢”收GMP
伴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多的中國人都期望擁有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和更為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再加上老齡化人口比重加大,以及政府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的推進,近年來,中國藥品市場迅猛發展,中國也成為各國制藥巨頭必爭的兵家重地。 畢馬威報告指出,中國已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藥企爭奪“虧本生意” “3年不要利潤!”“拿出20億以超低價搶標!” 剛剛經歷過短缺風波的廉價藥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尤其是被列入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在競標中,成為諸多大型藥企不惜“虧本”也要爭搶的熱門對象。 而在半年前,很多大型藥企還對“低價中標”深表不滿,甚至提出“不參與、
流入廣東的6種“鉻毒膠囊” 6種“鉻毒膠囊”流入廣東醫療單位 去年全省耗資37萬元采購這6種藥品,流向72家醫療單位;被央視曝光的13個問題產品被叫停 央視曝光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問題后,昨日國家食藥監局要求對13個鉻超標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該局內部人士透露,對相關產品的檢驗正在
編者按:本文來自“動脈網(ID:vcbeat)”,36氪經授權發布。網站、公眾號轉載請聯系動脈網授權。 隨著分級診療政策的推行,基層醫療市場,成為了近年醫藥企業非常關注的一個市場,也是規模增速較快的一個市場。據相關數據,公立基層醫療終端市場規模在2016年達到了1363億元,占藥品市場總規
“史上最嚴GMP”大限已至 藥品GMP是“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簡稱,是現今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藥品生產管理方式。我國2011年對制藥企業提出新要求,藥品生產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GMP要求,未通過新版GMP認證的企業、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被業界稱之為“史上最嚴GMP”。 就
山東平邑縣金銀花種植中存在普遍濫用化學農藥的現象。 “誰家種金銀花不打農藥?” 6月29日正午,山東省平邑縣流峪鎮的田間,65歲的村民王得貴一邊向田里的金銀花噴灑農藥,一邊反問記者。強烈的陽光迅速將農藥蒸騰出刺激的氣味,王得貴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揉揉被熏的通紅的雙眼。
以學術會的方式做藥品推廣,這是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引入中國的國際通行做法。各類大小學術會已成為藥企會議費大增的客觀因素。 全國性心血管病學術會議的展位、衛星會/研討會及現場演示或培訓申請表(部分)。 葛蘭素史克(GSK)一案的不斷發酵正在掀開藥企通過會議營銷的方式直接或變相行賄的灰
2017年,全球罕見病藥物市場總額達703億美元。VC投入到罕見病領域的資金額也逐年上升。 罕見病雖小,卻是一門大生意。《我不是藥神》藥物原型格列衛,最初就是以“孤兒藥”獲批,最后成為年銷售峰值逼近50億美元的超級“重磅炸彈”。 在美國,孤兒藥是“重磅炸彈”的搖籃,有的甚至是藥企巨頭的支柱。
“為了解和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及有關情況,及時制定調整藥品價格,我委決定對部分企業開展成本價格調查。”專司市場定價的發改委一聲令下,60家國內外藥企不得不交出賬本,協助進行“樣本調查”。 在我國,藥價虛高的現象連遭詬病。7月2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通知,開啟新一輪為期四個月
3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征求《CFDA關于調整進口藥品注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消息甫一傳出,就在海內外制藥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是對藥企的沖擊,還是倒逼創新的機遇? 進口藥品注冊管理可能調整 根據征求意見稿,CFDA
隨著醫療反腐之風越刮越猛,藥品招標降價給企業帶來落標的壓力,再加上跨國以及國內企業的不斷推進的業務調整,不少藥企開始大幅度裁員。同時,外企把成熟產品外包給國內藥企或CSO,產品團隊順帶轉移給下家或者解散,也是一種變相裁員。 多家藥企傳出裁員消息 近日,據謝絕醫藥代表微信公眾號報道,年底各司架
核心閱讀 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藥價下降了,藥品會否質量不保?藥企會否粗制濫造、不再花錢搞研發? 業內人士與專家表示,在保障藥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藥企愿意以價換量,且仍有利潤空間;中標藥品要通過國家一致性評價,意味著質量有把控;降藥價,主要是通過帶量采購降低營銷成本,無需擠壓研發成本,還促使
以國家統籌、財政補貼的形式,對廉價藥進行價格保護和政策扶持,讓藥企愿意生產。另外,可借鑒基本藥物目錄,制訂一個廉價藥目錄,并納入醫保,使其銜接。 不少價格低廉,卻擁有上佳口碑的經典藥,這幾年已很難買到,主要是因為利潤太薄,廠家不愿生產。而在一些基本藥物采購中,因為招標價太低,導致像烏
導讀: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國原料藥廠家迫于周邊環保壓力不斷遷移,從市中心搬到郊區,從非化工園區搬到化工集中區,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搬到西部欠發達地區。而歐美一些百年藥企卻可以一直立足于城市并與周圍居民和平相處。這巨大的反差背后,存在什么樣的必然和奧秘?在這里,我想通過自己這些年的親身經歷與大
導讀: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國原料藥廠家迫于周邊環保壓力不斷遷移,從市中心搬到郊區,從非化工園區搬到化工集中區,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搬到西部欠發達地區。而歐美一些百年藥企卻可以一直立足于城市并與周圍居民和平相處。這巨大的反差背后,存在什么樣的必然和奧秘?在這里,我想通過自己這些年的親身經歷與大
2017年,藥審中心完成審評審批的注冊申請共9680件,其中完成審評的注冊申請8773件,完成直接行政審批的注冊申請907件。排隊等待審評的注冊申請已由2015年9月高峰時的近22000件降至4000件,藥品審批積壓的“堰塞湖”基本疏通。 “20年前我們新藥報審批的時候,沒有對應的相關政策,不
若論2014年風頭最勁的創新藥物,大概非Gilead公司的丙型肝炎治療新藥Sovaldi莫屬。這個治愈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重磅炸彈級新藥于2013年第四季度在美上市,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就已經創下超過85億美金的銷售額,全年拿下110億至120億美金銷售額將是毫無懸念的既成事實。這是
近日,國家發改委藥價專項調查啟動,60家藥企被發改委“欽定”核查,其中包括默沙東、葛蘭素史克、山德士等外資藥企及譽衡藥業、海正藥業、西南藥業等10余家上市藥企。其中,雙鷺藥業、五糧液集團宜賓制藥等33家藥企系出廠價格調查,而葛蘭素史克、恒瑞醫藥等27家藥企則系成本專項調查。 上述60家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