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學專家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全新靶點
在腫瘤治療中,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的出現,為臨床腫瘤治療帶來了深刻變革。記者13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全新靶點:CD3L1抗體,有望為腫瘤免疫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據悉,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許杰團隊在最新出版的《細胞》(Cell)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此前,PD-1/PD-L1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有效靶點之一,但目前仍有大量患者對現有免疫治療響應不佳。尋找下一個有效的免疫治療新靶點,已成為全球學者十分重視的關鍵問題。CD3L1基因的功能,此前從未被研究過。 許杰告訴記者,其團隊關注到CD3L1總是在缺乏PD-L1表達的腫瘤中高表達,且與PD-L1同樣在免疫豁免器官中表達之時,決定一探究竟。他們發現,對于已經徹底完成免疫逃逸的晚期腫瘤,在缺少公認的關鍵通路作用的情況下,必然要借助其他同等重要的通路,從而形成互補模式。 據悉,許杰團隊獨立完成了對CD3L1的原創性探索,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對“CD3......閱讀全文
免疫細胞抗腫瘤
隨著機體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力在40歲后急劇下降,不定期回輸活性免疫細胞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清除病毒和癌變細胞,從根本上提升肌體健康狀態。 免疫細胞療法還可清除微小病灶及手術、放化療后殘留的腫瘤細胞,預防復發和轉移,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腫瘤的免疫診斷
在各種腫瘤診斷和治療方面TAA可能是有用的腫瘤標志.理想的腫瘤標志是只能由腫瘤組織釋放;對腫瘤類型有特異性(直接針對腫瘤);靈敏度高,在低腫瘤負荷時即能檢測出來;并且在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標志濃度和腫瘤細胞負荷高低直接相關,腫瘤標志出現于該型腫瘤的所有患者.大部分腫瘤能釋放具有抗原性的大分子物質進
腫瘤免疫逃逸的概念
腫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是指腫瘤細胞通過多種機制逃避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從而得以在體內生存和增殖的現象。
腫瘤免疫的逃避機制
(1)腫瘤細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難以觸發足夠的抗腫瘤免疫效應。(2)腫瘤細胞MHC分子發生改變,影響抗原遞呈。(3)不能正常表達B7等活化免疫細胞的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4)患者血清中存在著封閉因子,阻止CTL與腫瘤細胞的結合,從而抑制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5)腫瘤細胞產生某些免疫抑制因子。
抗腫瘤體液免疫機制
抗腫瘤體液免疫機制:1.補體的溶細胞效應;2.抗體的免疫調理作用;3.抗體干擾腫瘤細胞黏附作用;4.抗體封閉腫瘤細胞表面某些受體;5.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
簡述腫瘤的免疫應答
機體的免疫系統通過多種途徑消除腫瘤細胞或抑制其增長。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1.細胞免疫:是主要的腫瘤免疫應答方式。作為特異性免疫應答,主要對抗原性較強、實體腫瘤細胞產生免疫應答。 2.體液免疫:起協同作用。作為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循環抗體等主要針對抗原性較弱、游離狀態的
冷腫瘤VS熱腫瘤:免疫治療也要“溫度”!
越來越多的新藥物用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腫瘤,這已經成為癌癥治療的焦點。例如,不同形式的免疫療法-檢查點阻滯劑,癌癥疫苗和CAR-T細胞-已經在停止或縮小某些晚期癌癥患者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延長了癌癥患者(如黑素瘤)的生命。 然而,目前免疫療法只能幫助少數患有特定癌癥類型的患者,
腫瘤免疫療法有望得到突破
在過繼細胞轉移中,被稱作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從患者血液中純化出來,通過基因修飾讓它們具備優異的腫瘤識別能力,經誘導后在體內發生增殖。這些經過基因修飾的T細胞隨后被灌注回患者的循環系統中,在那里,它們能夠高效地和選擇性地破壞腫瘤。 但是在將這些經過修飾的T細胞灌注回患者體內后,它們不能夠在
關于腫瘤免疫的基本介紹
腫瘤免疫(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腫瘤抗原、機體免疫功能與腫瘤發生發展和轉歸的相互關系;機體對腫瘤免疫應答和腫瘤細胞逃逸免疫效應的機制;及腫瘤的免疫診斷和免疫防治的科學。 腫瘤是機體正常細胞惡變的產物,其特點是不斷增殖并在體內轉移。因此腫瘤細胞在免疫學上的突出特點是出現某些在同
關于腫瘤免疫的治療介紹
1.主動免疫療法 激發和增強宿主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治療方法。主動免疫療法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類,前者利用腫瘤特異性抗原,后者利用能非特異性刺激免疫系統的物質。主動免疫療法適用于具有免疫應答能力的宿主和/或具有免疫原性的腫瘤。 2.被動免疫療法 通過給宿主輸注能直接殺傷腫瘤的效應細胞和(或)
腫瘤免疫監視的定義
中文名稱腫瘤免疫監視英文名稱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定 義免疫系統及時識別和清除新出現突變細胞的一種功能,可防止腫瘤發生。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腫瘤免疫(三級學科)
腫瘤免疫的治療都有哪些?
1.主動免疫療法激發和增強宿主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治療方法。主動免疫療法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類,前者利用腫瘤特異性抗原,后者利用能非特異性刺激免疫系統的物質。主動免疫療法適用于具有免疫應答能力的宿主和/或具有免疫原性的腫瘤。2.被動免疫療法通過給宿主輸注能直接殺傷腫瘤的效應細胞和(或)抗體的偶聯物以治
值得期待的腫瘤免疫療法
????? 腫瘤科醫生在臨床上遇到早期或超早期患者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根據現有的治療方案,有些患者通常只需要切除病變組織就可以了,不必再接受放化療。然而這些患者中仍有一小部分會在術后幾年間出現腫瘤復發和轉移,這提示我們現有的腫瘤檢測手段仍會漏診一些微小病灶。為應對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微小病灶,越來越
關于腫瘤免疫逃逸的簡介
腫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腫瘤細胞通過多種機制逃避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從而得以在體內生存和增殖的現象。機體免疫系統具有免疫監視功能,當體內出現惡變細胞時,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并通過免疫機制特異地清除這些“非己”細胞,抵御腫瘤的發生發展。然而,惡變細胞在某些情況下能通過多種機制逃
腫瘤的免疫學檢測
??????腫瘤的免疫學檢測的主要目的是對腫瘤進行免疫學診斷和評估宿主的免疫功能狀態。 一、腫瘤的免疫學診斷 (一)檢測腫瘤抗原 這是目前最常用的腫瘤免疫學診斷法,如AFP的檢測對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有診斷價值,CFA的檢測有助于診斷直腸癌、胰腺癌等。但對于人類腫瘤特異性抗原的檢測進展不大。
免疫細胞“叛變”促進腫瘤生長
由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帶領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通過靶定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來限制腫瘤的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11日的《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延伸閱讀:一個防御蛋白如何“叛變”致癌;Nature:癌癥讓免疫細胞叛變;Scien
抗腫瘤的細胞免疫機制
細胞免疫機制在機體抗腫瘤效應中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包括: (一)T細胞 CD8+T細胞的殺傷活性在機體抗腫瘤效應中起關鍵作用。 (二)NK細胞 NK細胞無需抗原致敏,且不受MHC限制,故被視為機體抗腫瘤的第一道防線。機制可能是:①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②通過Fas/FasL誘導腫瘤細胞凋亡;③
-生物免疫治療-激活自體免疫趕走腫瘤君
得了腫瘤,以前只能用手術、放療或化療治療。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現在有了第四大治療方法——生物免疫治療。在日前召開的“第九屆‘CSCO-南方’腫瘤生物治療與分子靶向治療論壇”上專家指出,生物免疫治療包括近幾年來經常提到的分子靶向治療,以及在腫瘤治療“舞臺”上“戲份”越來越重的生物免疫治療、免疫
腫瘤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討會圓滿落幕
經過連日的精心籌備,由Bio-Techne與PerkinElmer主辦,廣州睿貝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腫瘤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討會于2018年9月16日在廣州花園酒店圓滿結束。腫瘤免疫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頂著超強臺風“山竹”的肆虐,齊聚一堂,共同度過這次“干貨滿滿”的分享盛會。在半天的議程中,會議聚焦
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論文"TIPE2 Specifies the Functional Polariza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du
針對充斥突變腫瘤的免疫療法
新的增強免疫系統的治癌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拯救了許多看似無法治療的黑色素瘤和肺癌患者的生命,但對結腸癌似乎沒有療效。一男性結腸癌患者是個例外,2007年治療后,他的轉移性腫瘤消失了好幾年,這激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他們懷疑,該患者的康復可能與其腫瘤中存在大量突變有關。現在,一個小型的臨床試驗表明,甚
研究發現膀胱腫瘤免疫逃逸“幫兇”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潔杰教授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許樂博士團隊合作,對733個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腫瘤中分泌的白介素IL22細胞,在誘導抗腫瘤免疫障礙與輔助化療抵抗性中發揮重要“壞”作用,該成果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化療和免疫治療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對
腫瘤免疫療法精準時代來臨
免疫療法是癌癥治療領域最熱鬧,也是進展最快的腫瘤治療研究方向。不過無論是PD-1抗體解除免疫耐受的免疫藥物療法,還是激活特定免疫細胞,利用腫瘤細胞特定抗原,讓免疫系統清洗目標細胞的CART療法,都不具有個性化,在免疫系統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和腫瘤細胞接近的正常細胞,也是這些治療具有明星副
關于腫瘤免疫逃逸的基本介紹
腫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腫瘤細胞通過多種機制逃避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從而得以在體內生存和增殖的現象。機體免疫系統具有免疫監視功能,當體內出現惡變細胞時,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并通過免疫機制特異地清除這些“非己”細胞,抵御腫瘤的發生發展。然而,惡變細胞在某些情況下能通過多種機制逃
年終盤點:腫瘤免疫治療進展
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精準醫療中的一大熱點,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有突破有進展。值此新年之際,轉化醫學網整理了今年熱門的免疫治療研究文章,共有12篇。 01 Treg細胞重編程改善免疫治療 Mauro Di Pilato,et al.
腫瘤免疫的逃避機制指什么?
(1)腫瘤細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難以觸發足夠的抗腫瘤免疫效應。(2)腫瘤細胞MHC分子發生改變,影響抗原遞呈。(3)不能正常表達B7等活化免疫細胞的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4)患者血清中存在著封閉因子,阻止CTL與腫瘤細胞的結合,從而抑制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5)腫瘤細胞產生某些免疫抑制因子。
中國腫瘤免疫療法低價時代來臨?
12月17日,由君實生物(1877.HK)研發的首個國產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腫瘤免疫藥物在中國獲有條件批準上市,自遞交上市申請起,審批過程歷時僅284天。隨著未來更多產品獲批,同時競逐免疫療法的多個國內企業或開啟一輪價格戰。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藥監局)網站,君實生物生產
分泌腫瘤免疫細胞化學(3)
三、甲狀腺髓樣癌 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此瘤在光鏡下與甲狀腺非典型腺瘤、未分化癌及轉移癌有時難以鑒別。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可見瘤細胞降鈣素陽性反應,降鈣素免疫反應物常聚積于瘤細胞核周胞漿中,此項檢查具有診斷意義。電鏡下,瘤細胞中可見二種分泌顆粒,I型顆粒直徑約280nm,含有
腫瘤免疫療法——多突變癌癥克星
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新型免疫系統激活抗癌藥物讓許多看似無法治愈的黑素瘤或肺癌患者重獲新生,但這些藥物對結腸癌似乎無效。不過有一個例外——一位男性患者的結腸癌轉移瘤在2007年接受藥物治療后消失了——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他們懷疑該患者之所以能夠康復,可能與腫瘤中出現大量突變有關。如今,一個小型臨床試
腫瘤免疫療法:戰略對頭,戰術乏力
腫瘤治療,在短短幾十年間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靶向療法,到免疫療法的幾個發展階段,現在最紅火的當然是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又大致分成細胞療法,和PD-1等抑制劑的方法。 說白了,細胞療法就是從病人身上(也有從正常人身上)召集能對抗腫瘤的“戰士” (免疫細胞),然后送他們到軍校培訓(體外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