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制造了首個人造合成生命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因研究機構進一步的闡述這項突破對制藥、能源和材料的重大意義。 文特爾在解釋其合成細菌的方法過程中,重點提到了合成組織的運用:例如生命試管,這些人造的細菌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一定的平臺,減少對生物系統的影響。首先,人工合成的細胞能夠讓科學家截取出生命細胞復雜結構的一部分。其次,雖然人造基因組細胞不能用于再造已滅絕的生物,但可以用其來制造已滅絕生物的組織,甚至是地球早期的生命。科學家認為,此舉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自然生命以及生命的起源。 自然界中的細胞,每時每刻都發生著大量的化學反應。大多數反應都是系列發生的,科學家將其稱為化學路徑。由于這些路徑相互交錯,從而很難對單個進行研究。 在人造細胞中,科學家則可只留取其中的部分路徑。 此項研究并不是要造出一個,之前人類從未見過的細胞生命,而是制造幾百萬年前的生物組織。通過合成生物技術,賦予已經滅絕物種生命,使得科學家......閱讀全文
海底熱液噴口、鹽湖、酸堿泉、深海……在這些本不應該存在生命的環境中,科學家們找到了微生物,并將它們統稱為“極端微生物”。美國科學家認為,對極端微生物的研究或許是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多樣化的,或許就可能在耐酸、較高溫度環境中生存。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正在試圖通
北京時間9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66年,一位年輕的化學家提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50年過去了,他的理論是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從表面上看,毫無生氣的石頭似乎怎么也無法和生命聯系在一起,畢竟只有在受到沖擊的時候,石頭才會移動一下。但是,石頭內部的礦物是否與生命的起源存在聯
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本身就是個悖論:所有生物需要能量,但是對于利用能量,活生物體依賴酶。而酶在進化了數十億年時間以實現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以及DNA修復等。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酶,還是微生物呢? 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40多億年前,漂浮在地球原始海洋上的許多重要的酶,其中心存在鐵硫簇,它們僅是
在人們印象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向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近日,它卻爆出了一項生物學研究突破——由其資助的研究合成了一個類似于DNA的分子系統。這種分子系統能存儲和傳遞信息。它雖然并不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卻告訴正在尋找地外生命的科學家,生命在其他星球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需要重新思
發表于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嗜熱微生物如何將自身DNA從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該研究或為進一步理解超級細菌提供一定思路。 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
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培育出首個人造基因組后引起強烈反響,不少人通過網站、E-mail等途徑提出了大量問題。《科學》雜志特邀請科學記者伊麗莎白·彭尼西和俄勒岡里德大學科學哲學家兼《人造生命》雜志主編馬克·貝多給予解答。本刊摘譯其中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問:這項成就是否真的代表著新生命的創造?
北京時間8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898年,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編撰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中,看上去不可戰勝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后,卻被地球細菌消滅,因為火星人對于地球細菌沒有免疫力。1969年,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
一項日前發表于《細胞化學生物學》雜志的研究顯示,34億年前,所有細菌的祖先可能擁有復雜的酶,而這比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僅晚了6億年。此項發現令人感到驚訝,因為人們曾推斷,細菌并未進化,直到很晚以后,甚至是在生命起源的10億年之后。 現代酶同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就像鎖和鑰匙一樣的對應關系。它們通常
生命產生關鍵環節是核酸合成蛋白質,這在海水中是不可能促成的 據俄新網10月3日報道,俄羅斯科學院生理科學委員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尤里-納托欽宣布,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說法不可信,真實的情況是生命起源于泥土。 納托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傳統上一提起生命誕生的環境,都會說生命起源
合成生命是指從其它生命體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體。然后將其嵌入已經被剔除了遺傳密碼的細胞之中,最終由這些人工染色體控制這個細胞,發育變成新的生命體。該項技術是2010年美國《科學》雜志、《時代》雜志評選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誕生,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 2010年5月22日
本周發表在《自然》(Nature)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的微生物,是復雜生命進化過程中所缺少的一環。這項研究,對于“數十億年前,構成植物、真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的復雜細胞類型,是如何從簡單的微生物進化而來的”提供了新的認識。延伸閱讀:PNAS:動物起源理論受
圖為實驗中的面包屑軟海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報道,科學最強大的定律之一,即在地球上當大氣中氧氣含量上升至接近現代水平時,復雜的生命才能得以進化。而南丹麥大學和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對此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通過對丹麥奧胡斯峽灣處捕獲的一種常見小海綿研究發現,這個酷似最早期動物的物種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
4000米洋底蜂窩般密集盲蝦撲向黑煙3000米洋底藏著一條恐龍時代的河流 浙江科學家從洋底帶回了怎樣的驚奇? 煙囪口附近獲取的蟹標本 熱液口盲蝦樣品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3000米海底世界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美國航天局(NASA)日前在華盛頓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局資助的一個科研團隊在加利福尼亞州東部莫諾湖中發現一種新細菌。該發現足以改變科學界在生命起源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原有定論。 被發現的細菌之所以被冠以“新”字,緣于其繁殖所借助的是劇毒物質砷,而此前科學界一直將砷元素定義為“生命殺
生物信息學是當前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預計在未來的若干年它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近期任務由于未來幾年蛋白質和核酸的測序數據將以指數方式增加,近期生物信息學將在以下幾方面迅速發展:大規模基因組測序中的信息分析大規模測序是基因組研究的最基本任務,它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信息分析緊密相關。目前
這項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批生物可能同時使用了RNA和DNA,就像現在所有的細胞生命形式一樣。而主流的科學觀點是——“RNA世界”假說——認為早期生命形式純粹基于RNA,后來才進化成制造和使用DNA。 “這些新發現表明,化學家在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過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正在實驗室人工構造一種單細胞模型,這種模型能夠自我復制和進化,已經具備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這表明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將沒有生命的物質合成為新的生命形態。 在實驗室人工構造的單細胞模型 人工合成生命即將誕生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行的第15
人民網洛杉磯7月10日電 天體生物學的新發現”、“美國航天局找到吃砷的細菌”、“生命起源定論遭推翻”……一年半以前,世界許多媒體曾紛紛披露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DNA中‘以砷代磷’的微生物”,但最新研究報告卻表明,這不過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據《科學》雜志報道,兩份新的研究報告否認了美國航
一石激起千層浪 疑問之一:“人造生命”意味著什么? 加拿大生物倫理學組織認為,合成生物學的種種進展比10年前克隆羊“多莉”的問世意義更重大,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里程碑。而香港中大生化系客席教授曹宏威博士則認為,人造生命的出現對人類觀念上的沖擊更為巨大,尤其是對宗教造成了嚴峻挑戰:“倘若人可以
圖為實驗室中的面包屑軟海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報道,科學最強大的定律之一,即在地球上當大氣中氧氣含量上升至接近現代水平時,復雜的生命才能得以進化。而南丹麥大學和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對此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通過對丹麥奧胡斯峽灣處捕獲的一種常見小海綿研究發現,這個酷似最早期動物的物種在生
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十五”期間我國重組微生物制品發展迅速,多項產品取得顯著效果。 (1)聚羥基脂肪酸脂(PHA)。微生物生物合成的聚羥基脂肪酸酯PHA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憎水性、氣體阻隔性、壓電性、非線性光活性、不同官能團所帶來的特殊性能等。本年度進一步改
也許,包含最早生命遺跡的巖石結構是非生物源的。 格陵蘭島的古太古代上殼巖帶中含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這是尋找地球最早生命跡象的主要目標。然而,變質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巖石的原始質地和成分,也會影響其生物特征。 之前,對格陵蘭島依蘇阿上殼巖帶37億年前的巖石進行的研究描述了一個罕見的變質區域
大自然是不斷進化的——其極限僅取決于威脅物種生存能力的變異。研究遺傳密碼的起源和發展,對于解釋生命的進化非常重要。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專門從事這一領域的一組生物學家,解釋了遺傳密碼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限制,我們知道,遺傳密碼是一套通用的規則,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用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上帝”的特權能否交由人類自己掌控?選擇與人類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釀酒酵母為突破口,將其天然16條染色體融合改造為1條巨大染色體,這個合成生物學領域開展的“異想天開”的結構設計與工程化實施,終于夢想成真! 合成生物學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
北京時間4月2日消息,聲稱在隕石里發現微生物生命的科學家、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理查德·胡佛已經獲得偽科學最高榮譽——飛豬獎(Flying Pig Award),這是每一次愚人節都會頒發的獎項。 這項獎的設立者詹姆斯·蘭迪設立飛豬獎的目的,是把它頒發給“最應該摘得此獎的吹牛者
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兩年半時間的研究和實驗,近日終于首次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在3月份的一個星期五,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將一百多萬對人造DNA堿基對注入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當星期一回到實驗室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生長成一個個細胞群。 文特爾研究所的這一結果
地磁場包裹近地空間,保護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維系地球宜居環境。地磁場的出現至少始于太古代,甚至在冥古宙就可能起源。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以及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生物感磁行為在現代生物圈中廣泛存在,相關研究已成為地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
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新發現的一種微生物極有可能代表著從單細胞到復雜細胞進化過程中所缺失的一環。它的發現填補了生命進化過程中一個空缺已久的“真空地帶”,有望為揭示復雜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帶來全新見解。 細胞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細菌和微生物的細胞小而簡單,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如今,這個星球上信仰上帝的人們,或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能遭遇一個突然“闖入”的強敵。 2010年5月21日,《科學》雜志報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