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瑞士醫藥公司NBE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已經完成了一項總額達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該筆資金將用于支持其抗體藥物偶聯劑(ADC)相關項目的臨床I/II期研究。此次投資者中包括著名投資公司PPF Group以及醫藥巨頭勃林格殷格翰下屬的投資基金公司(BIVF)。 NBE Therapeutics公司專注于開發ADC類藥物,目前公司有數個項目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公司計劃于最近兩年將兩項最被看好的腫瘤ADC藥物研究項目推進臨床研究階段。目前尚不清楚這兩項ADC藥物的具體靶點。不過,其中一項ADC藥物是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另外一項ADC藥物是用于治療白血病、肺癌以及三陰性乳腺癌。公司計劃于明年完成兩項藥物IND所需的臨床前研究數據以及建設一處cGMP生產車間。 ADCs藥物由重組抗體、化學藥物及“連接物”(Linker)共同構成。ADCs藥物的開發涉及:藥物......閱讀全文
ADC藥物的研發引來屬于自己的時代,國內也涌現不少布局公司,同時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本文對這些公司最近進展進行簡要概括。 百奧泰 BAT8001 BAT8001是百奧泰自主開發的一款靶向HER2的ADC藥物,目前正在開展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BAT8001獨特的藥物
生物創新藥物是醫藥行業的新興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 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多肽藥物具有因適應癥廣、安全性高且療效顯著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腫瘤、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抗體-藥物偶聯(ADC)藥物結合單克隆抗體的靶向性和小分子藥物的高度細胞毒性,
生物創新藥物是醫藥行業的新興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 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多肽藥物具有因適應癥廣、安全性高且療效顯著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腫瘤、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抗體-藥物偶聯(ADC)藥物結合單克隆抗體的靶向性和小分子藥物的高度細胞毒性,
在目前正式立項的1525項新藥創制專項項目中,哪些是“十三五”有希望的品種呢? 鑒于目前已獲批創新藥從申報到獲批的平均時間為6~8年,筆者納入107個目前已至少進入申報臨床階段的重大新藥創制一類新藥(排除非自主研發品種)。 參考藥物研發方向和已公開相關信息,尤其是大量專業人士在醫藥學論壇的前
近百年來,基于抗體的免疫療法與基于化學藥物的化學療法,一直是臨床上癌癥治療的兩大治療策略。傳統小分子藥物指針對大眾常見病的化學口服藥物,曾是支撐制藥工業的主打產品;抗體等生物大分子藥物選擇性好、脫靶副作用少見、除了物質專利外還有工藝、純化的多層專利保護優勢,成了制藥工業新時代的“弄潮兒”。 在
我國每分鐘約6人被診斷為癌癥,北京每天新發癌癥病例105例,上海每天新發病例150例……如今,癌癥一躍成為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 正因為此,2012年全球銷售額前10名的藥物中,以抗腫瘤藥物為核心的抗體藥物占據半壁江山,且市場增速勢頭不減。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抗體藥物產業,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繼2012生物制藥工程論壇成功召開之后,由生物谷主辦的2013生物制藥工程論壇于2013年5月14日再次在上海舉行。本屆峰會將重點關注生物制藥工程之細胞大規模培養、過程工藝設計及單次使用系統等熱點主題,繼續邀請科研機構及明星企業等知名專家、教授發表演講并現場互動答疑,充分分析探討相關技術進展以及
免疫酶細胞化學免疫酶細胞化學是免疫細胞化學(Immunocytochemistry,ICC)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抗原抗體特異反應存在的前提條件下,借助于酶細胞化學的手段,檢測某種物質(抗原/抗體)在組織細胞內存在部位的一門新技術:即預先將抗體與酶連結,再使其與組織內特異抗原反應,經細胞化學染色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即抗體藥物偶聯物,由單克隆抗體與小分子藥物(細胞毒素)偶聯而成,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單克隆抗體的靶向作用特異性地識別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然后利用細胞本身具備的內吞作用使化學藥物進入腫瘤細胞體內發生藥力,從而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ADC藥物由于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癌癥是世界第二大死因。僅2018年,全球就有960萬人死于癌癥,約占當年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許多制藥公司正在加大力度開發針對癌癥的新攻擊線,他們認為,如果要使癌癥統計數據變得不那么令人畏懼,有必要探索傳統抗癌方法的替代方法。 眾所周知,癌癥研究的重點是該疾病的潛在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斯坦陵布什大學的研究者表示,利用一種定制化的核醫學療法或可作為一種新型的癌癥療法更加有效地進行癌癥患者的治療,該治療過程同時也有利于一些因靶向輻射而獲益的疾病患者。 在核醫學中利用放射性藥
一、聚乙二醇修飾劑 近年來,蛋白質多肽等生物大分子藥物和天然產物藥物分子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疾病治療領域,極大地推動了醫藥事業的發展。然而,生物大分子在藥用過程中的作用卻由于其半衰期短、容易產生免疫原性抗原性、易被酶解、有一定藥理毒性等問題被大大限制。為有效解決該問題,國家生化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在政策支持的推動下,2010-2011 年生物醫藥產業整體保持快速發展趨勢。“十二五”期間,生物產業將成長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點。
生物制藥的表征 物理化學表征和確證在新生物體(NBE)和生物制藥流程中至關重要,以確保藥物安全和功效。安捷倫為所有檢驗提供了各種光譜工具幫助您遵循法規的要求。對于基于液相的檢驗,安捷倫 1260 Infinity 生物惰
眾多流行病學、遺傳學與臨床研究證實,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AS)、冠心病(CHD)的發生率呈正相關,通常以高LDL-C作為CHD的首要致病因素。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成人治療專業組規定以LDL-C水平作為高脂血癥的分類與治療基礎及需要達到的治療目標。作者
新年的第一節知識小課堂來嘍,新年新氣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也是全新的小鼠模型--IL2RA細胞因子人源化小鼠模型。基本信息基因功能 IL2RA (interleukin 2 receptor, alpha chain)是一種55kDa大小的糖蛋白,也稱為CD25、Ly-43、p5
2020年一晃已經過去小半個月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習慣的寫出2019呢?新年的第一節知識小課堂來嘍,新年新氣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也是全新的小鼠模型--IL2RA細胞因子人源化小鼠模型。 基本信息 基因功能 IL2RA (interleukin 2 receptor,
半抗原是指本身無免疫原性,只具有反應原性的物質。半抗原物質多數為低分子量的化學,例如多糖、多肽、甾體激素、脂肪胺、類脂質、核酸、某些藥物(包括抗生素)以及其他化學物品等。半抗原不能直接用作免疫原,只有把這些半抗原和大分子物質結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這種經過人工修飾的半
一段時間以來,癌癥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來源于死帽蕈(death cap mushroom)這種有毒蘑菇的α-鵝膏蕈堿(α-amanitin)是一種可能的癌癥治療方法。然而由于它有引起肝毒性的傾向,其作為有效療法的潛力受到限制。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基于α-amanit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來源于死帽蕈(death cap mushroom)這種有毒蘑菇的α-鵝膏蕈堿(α-amanitin)是一種可能的癌癥治療方法。然而由于它有引起肝毒性的傾向,其作為有效療法的潛力受到限制。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基于α-amanitin的抗體藥物偶聯
1.半抗原與載體連接時,應選擇合適的方法,結合方式的選擇應考慮如下因素: 1)半抗原的溶解度和穩定性:在結合反應中應不導致半抗原活性的改變,同時也不能使載體變性至不溶解的程度。 2)結合鍵的位置:抗體對遠離蛋白質聯接點的半抗原部分有最好的特異性,故聯接時應使聯接鍵遠離半抗原的決定簇。3)選擇適合
單克隆抗體是針對腫瘤(癌癥)的特異性藥物。單克隆抗體不僅為基礎醫學研究提供極有價值的抗癌載體,而且在臨床醫學上也得到廣泛的實際應用,為腫瘤、自身免疫等許多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是人類治療腫瘤的希望所在。 單克隆抗體具有三種獨特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靶向效應、阻斷效應、信
前段時間,有小伙伴在公眾號留言說能不能寫點生物藥的文章,不要老是小分子藥嘛。難道你們團隊里只有化學,沒有生物?我們團隊的生物大咖劉博坐不住了,閃開,我來做個分享,絕對干貨!后面還要加鹵蛋!(不對,是彩蛋!) 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1897年Paul Ehrlich 提出的“魔術子彈”( ma
抗體是由B細胞轉化而來的漿細胞分泌的,每個B細胞株只能產生一種它專有的、針對一種特異性抗原決定簇的抗體。這種從一株單一細胞系產生的抗體就叫單克隆抗體(McAb),簡稱單抗。第一代單抗來自于Koehler和Milstein于1975年開發出的雜交瘤(hybridoma)抗體技術:在細胞融合技術的基
【中國制藥網 市場分析】目前,全球抗體藥物產業已經步入了強勁發展的時代,與此同時,抗體技術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無論是在抗體靶標和新抗體基因發現,還是在新抗體藥物的研發和產品種類等方面,很多問題都亟待解決。在此,小編做了詳細的總結。 隨著引領第二次生物醫藥產品浪潮的“單克隆抗體”的出現,
近期生物藥領域風起云涌,Venclexta、Atezolizumab等多個新型靶向藥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生物藥開發的重要性。筆者在近期參加一些抗體/精準醫療峰會時發現產業界和市場都在關注著靶向藥物、特別是抗體藥方向的新型藥物種類。因此我們撰寫了《抗體藥物?遇見未來
醫學的世界里,理論上的效果越美好,現實里實現的難度往往就越大,至少這個定律在抗癌戰場上適用。比如說,抗體偶聯藥物(ADC)這顆“魔法子彈”,想要實現“比靶向更強力,比化療更精準”,但它要超越的,可不是一般角色。 就拿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說,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巨人,赫賽汀、美羅華和安維汀們哪個不傳奇
全球范圍內癌癥已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最主要病因,并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老齡化的出現,發病率日益升高。在所有的治療措施中,標準治療方案主要為手術、化療及放療。盡管化療方案效果顯著,但該措施缺乏對于腫瘤細胞的選擇性,因而容易導致對機體的系統性毒性,以及抗藥性的產生。隨著人類對于腫瘤細胞分子機理的深入了解
自1986年全球首個單克隆抗體——用于治療腎移植排斥的抗cd3單抗OKT3獲得美國FDA的上市批準,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單抗藥物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生物制藥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誕生了數個年銷售額超過50億美元的“超級重磅藥物”。 我國首個單抗藥物注射用抗人T細胞CD3鼠單抗在1999年上市,距
醫學史上,總有眼光超越時代的偉人,他們的那些神奇腦電波,可能足以指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治療突破、藥物開發。 比如1908年的諾獎得主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他能從不同細胞被染料著色的差異,想到用化學物質殺傷病原體,這是癌癥化療最早的理論基礎。第一種化療藥出現,是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