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脊髓損傷的分級介紹
1.Frankel法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其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A.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完全消失,肌肉運動功能完全消失;B.損傷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完全消失,僅存某些包括骶區感覺;C.損傷平面以下僅有某些肌肉運動功能,無有用功能存在;D.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深淺感覺、肌肉運動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Frankel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一定的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ASIA脊髓損傷分級 目前被公認和被廣泛采用的為1992年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根據Frankel分級修訂的分級。A.完全性損傷:在脊髓損傷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無任何感覺或運動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損傷:在損傷神經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閱讀全文
關于脊髓損傷的分級介紹
1.Frankel法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其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A.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完全消失,肌肉運動功能完全消失;B.損傷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完全消失,僅存某些包括骶區感覺;C.損傷平面以下僅有某些肌肉運動功能,無有用功能存在;D.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
脊髓損傷的神經功能分級的相關介紹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
關于脊髓疾病—脊髓損傷的基本介紹
脊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暴力或車禍等致脊椎骨折或脫位,神經系統的損害程度和表現取決于損傷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出現排尿功能障礙則取決于損傷脊髓的節段和部位。脊髓的排尿中樞在骶髓,位于T12 ~L1 椎體水平。 [1] 嚴重脊髓損傷休克期,表現為膀胱逼尿肌無收縮力及逼尿肌無反射。影像學檢查見膀胱輪廓光
關于閉合性腦損傷的分級介紹
分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制訂診療常規、評價療效和預后,并對傷情進行鑒定。 1.按傷情輕重分級 ①輕型(I級)主要指單純腦震蕩,有或無顱骨骨折,昏迷在20分鐘以內,有輕度頭痛、頭暈等自覺癥狀,神經系統和腦脊液檢查無明顯改變; ②中型(Ⅱ級)主要指輕度腦挫裂傷或顱內小血腫,有或無顱骨骨折及蛛網膜下
關于脊髓損傷的早期治療介紹
脊柱損傷的早期救治包括現場救護、急診救治、早期專科治療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復。 對各種創傷患者進行早期評估應從受傷現場即開始進行。意識減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訴說疼痛。對任何有顱腦損傷、嚴重面部或頭皮裂傷、多發傷的患者都要懷疑有脊柱損傷的可能,通過有
關于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介紹
(1)思想教育 傷者在瞬息間由一個健康人突然成為一個殘疾人,其心理創傷極為嚴重。在治療和康復期間,由于療法不多,見效較慢,療程很長,患者常憂慮重重,悲觀失望。醫護人員須與家屬一起,共作思想工作,發揮患者與殘廢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使殘廢降至最低程度。 (2)物理治療 ①按摩 按摩時手法要輕,由
關于脊髓損傷畸形的防治介紹
(1)畸形的預防 患者取臥位時,應保持髖關節及膝關節于輕度屈曲位,并用軟枕或三角架頂住足底和足趾,或者使用小腿護架和石膏托防止被子壓腳及發生足下垂畸形。此外,經常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對關節做被動活動也可減少畸形的發生。 (2)畸形的矯治 1)非手術療法 對于輕度畸形者,可采用被動關節活動、皮
關于脊髓損傷的基本信息介紹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脊髓損傷不僅會給患者本人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嚴重傷害,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由于脊髓損傷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針對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大課題。
關于脊髓圓錐損傷的基本癥狀介紹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后,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關于脊柱和脊髓損傷的檢查介紹
1.X線檢查 常規攝脊柱正側位、必要時照斜位。正位應觀察椎體有無變形,上下棘突間隙,椎弓根間距等有無改變;側位應觀察棘突間隙有無加大,測量:①椎體壓縮程度;②脫位程度;③脊柱后弓角,正常胸椎后弓角不>10°,在頸椎及腰椎為生理前突。 根據X線片脫位程度間接來觀察脊髓損傷程度,在胸椎、脊椎脫位
關于頸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介紹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 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 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
關于第五腰脊髓損傷的基本癥狀介紹
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于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于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后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
關于脊髓不全性損傷的臨床表現介紹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癥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后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
關于第四腰脊髓損傷的基本癥狀介紹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 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 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關于脊柱和脊髓損傷的簡介
脊柱和脊髓損傷常發生于工礦、交通事故,戰時和自然災害時可成批發生。傷情嚴重復雜,多發傷、復合傷較多,并發癥多,合并脊髓傷時預后差,甚至造成終生殘廢或危及生命。
藥物治療脊髓損傷的基本介紹
當脊柱損傷患者復蘇滿意后,主要的治療任務是防止已受損的脊髓進一步損傷,并保護正常的脊髓組織。要做到這一點,恢復脊柱序列和穩定脊柱是關鍵的環節。在治療方法上,藥物治療恐怕是對降低脊髓損害程度最為快捷的。 (1)皮質類固醇 甲基強的松龍(MP)是惟一被FDA批準的治療脊髓損傷(SCI)藥物。建議8
脊髓損傷的痙攣及其治療介紹
痙攣是由損傷脊髓的運端失去中樞指揮而前角細腦與肌肉之間卻保持完整的聯系所致,損傷平面以下反射弧高度興奮,脊髓基本反射(包括牽張反射、屈肌反射、血壓反射、膀胱反射、排便反射、陰莖勃起反射)亢進。脊髓損傷患者經過休克期,于傷后1~2個月逐漸出現痙攣,而于傷后3~4個月達到中等程度的痙攣。嚴重的痙攣狀
關于脊髓損傷后遺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脊髓損傷后遺癥,是指脊髓損傷后,在損害的相應節段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張力異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應改變,常見的后遺癥癥狀為癱瘓和四肢癱等。 脊髓損傷后遺癥為脊髓受損后出現的一系列癥狀,脊髓受損多為外傷引起,多和交通事故,暴力,高空墜落,潛水有關,還有部分則是由于工作及運動相關的造
關于脊髓損傷后遺癥的臨床表現介紹
脊髓損傷后遺癥的共同表現有: 1、脊髓休克:脊髓受損后損傷平面之下完全性遲緩性癱瘓,各種反射、感覺及括約肌功能消失,數小時內開始恢復,2-4周完全恢復。在教嚴重的損傷也有脊髓休克的過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漸出現受損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動。在脊髓休克期很難判斷脊髓受損是功能性的還是器質性的。但
關于脊髓損傷后遺癥的檢查和預防介紹
一、脊髓損傷后遺癥的檢查: 作整個脊椎的前后片及側位x線片,有時須做頸椎張口位片。CT可以較好的顯示骨,核磁共振顯示軟組織的解剖及病理改變》X線片、CT及磁共振對于脊髓損傷后遺癥不僅是診斷的需要,而且有監控病情及判斷預后的作用! 二、脊髓損傷后遺癥的預防保健: 1、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高
關于脊髓損傷的壓瘡及其治療
壓瘡是截癱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最常發生的部位有骶椎、脊柱棘突、肩胛骨、大轉子、跟后、腓骨頭等處。壓瘡嚴重者可深達骨部,引起骨髓炎,面積較大、壞死較深的壓瘡,可使患者丟失大量蛋白質,造成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還可繼發感染引起高熱,食欲不振、毒血癥,甚至發生敗血癥,導致患者死亡。 (1)壓瘡的
脊髓損傷的治療進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車禍及意外事故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其中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的發生率較以往有大幅提升。脊髓損傷,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往往會導致截癱甚至死亡,同時由于其治療的復雜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當前,脊髓損傷尚無法完全治愈,大多治
關于IgA腎病Lee分級的分級特征介紹
1、Ⅰ級:此期的患者其腎小球絕大多數正常,偶爾輕度系膜增寬(節段)伴和(或)不伴細胞增生,腎小管和腎間質則沒有改變,這是Lee分級中最輕的一型。 2、Ⅱ級:此期的患者腎小球示局灶系膜增殖和硬化(
治療脊髓損傷后遺癥的相關介紹
主要針對脊髓損傷后遺癥期肢體功能障礙進行康復,治療。康復的前提是必須要確保病人的神經功能狀態、骨骼及生理學足夠穩定,康復的總目標是將每個病人能重返社會,并有最大的獨立性及可動性。脊髓損傷后遺癥常見康復,治療手段為: 1、脊髓損傷后遺癥— 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度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
關于脊髓震蕩與脊髓休克的介紹
(1)脊髓震蕩 脊髓損傷后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后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后遺癥。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
關于星形腦瘤的分級介紹
星形細胞瘤是神經系統最常見腫瘤,約占神經上皮腫瘤的75%。2000年WHO依據其細胞生物學特征將其分為Ⅰ~Ⅳ級: Ⅰ級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PA),少見的尚有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 Ⅱ級為彌漫性星形細胞瘤(diffuseastrocytoma,DA
關于脊髓損傷的并發癥體溫異常及其治療
1)高熱 高熱須與感染鑒別。由于交感神經已經麻痹,藥物降溫已屬無用。如能有空調設備,可使室溫控制在20~22℃之間。預防和治療以物理降溫為主,采用酒精擦浴或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放置冰袋。 2)低溫與心力衰竭 存在于頸髓橫斷患者,由于全身交感神經的麻痹,皮下血管網舒張而不能收縮,
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簡介
脊髓損傷是由于外部創傷造成了脊髓灰質和白質受損壞死,損傷區繼發炎癥反應,形成的血栓加重脊髓缺血,而膠質細胞大量增生形成的瘢痕組織阻礙神經纖維的再生,導致神經元和神經纖維的變形壞死。 有效保護神經細胞是恢復神經功能的決定性因素,干細胞可通過分化為神經元和神經細胞以及激活損傷部位的內源性修復反應等
脊柱脊髓損傷的治療原則什么
脊柱脊髓損傷病人在早期應當通過手術結合激素等藥物積極搶救并保護殘存的脊髓功能,防止脊髓的進一步損傷,促使殘存脊髓功能的恢復;同時,積極預防及治療各種并發癥,以改善病人的預后,降低病人死亡率;最后,通過積極的康復鍛煉措施,有助于提高癱瘓肢體的功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部分病人能夠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脊髓損傷的并發癥排尿障礙及其治療介紹
脊髓損傷以后,治療排尿機能障礙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排尿狀況,減輕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使患者在不用導尿管的情況下有規律地排尿,沒有或只有少量的殘余尿,沒有尿失禁,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恢復膀胱正常機能。 1)持續引流與膀胱鍛煉 脊髓損傷早期患者,膀胱逼尿肌無力,尿液為內括約肌所阻不得排出,治療以留置導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