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人類DNA或助揭示“走出非洲”之謎
據報道,科學家說,2008年在西西伯利亞一條河的岸邊偶然發現一根大腿骨,這根骨頭屬于4.5萬年前死去的人。 從這塊古老骨頭上切取的膠原質的基因組顯示此人有尼安德特人血統。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歐亞地區,是智人的表親,他們最終神秘消失。 此前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與智人有過交配,除非洲人外,現代人中有約2%的人有少量尼安德特人遺傳基因。 該發現對我們常說的“走出非洲”理論有重要意義。該理論指出,智人在約20萬年前在東非進化后,歷經艱險遷徙出非洲。 確定尼安德特人與智人交配的時間能顯示智人是何時開始了這次遷徙的關鍵一程:離開歐亞,向南前進,然后到達東南亞。 新研究文章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著名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牽頭進行了這項研究,他是研究尼安德特人的領軍人物。 這根人骨是在靠近烏斯季伊希姆的額爾齊斯河畔發現的。研究人員發現,它攜帶的尼安德特人DNA比今天非洲以外的人攜帶的尼安德特人D......閱讀全文
中肯聯合考古獲重要發現-為智人走岀非洲添證據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肯聯合考古隊10日宣布,兩國考古人員在肯尼亞裂谷地區的吉門基石遺址周邊已調查發現20處舊石器地點,其中16處地表可見大量細石器。這是該地區首次在地層中發現細石器,為智人走岀非洲的觀點增添重要證據。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組成的聯
10萬年前亞洲環境向好和非洲東南部環境惡化使智人從非洲走向東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082.shtm人類是如何演化的?來自哪里?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本質問題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位于黃土高原的古都西安,坐落著一所以研究地球環境而聞名于世界地球科學界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地
智人何以幸存?感謝遠古“表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908.shtm ???圖為今年7月20日,在華盛頓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起源大廳,大屏幕上向觀眾展示著人類祖先的面孔圖片來源:西班牙《國家報》從某種意義上說,尼安德特人(以下簡稱“尼
摩洛哥發現最古老智人化石
研究人員日前報告稱,他們在一個不太可能的地方——摩洛哥發現了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研究人員在大西洋海岸附近的一處考古遺址,發現了可以追溯到距今31.5萬年前的早期智人的頭骨、臉和下頜骨化石。這一發現意味著,智人出現的時間要比之前的預期早了10萬年——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現代人大約在距今20萬年前起
最古老人類DNA或助揭示“走出非洲”之謎
據報道,科學家說,2008年在西西伯利亞一條河的岸邊偶然發現一根大腿骨,這根骨頭屬于4.5萬年前死去的人。 從這塊古老骨頭上切取的膠原質的基因組顯示此人有尼安德特人血統。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歐亞地區,是智人的表親,他們最終神秘消失。 此前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與智人有過交配,除非洲人外,現代人中
基因組新數據或改寫人類進化史
新的人類進化模型表明,人類起源于非洲大陸的多個祖先種群。5月17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對主流理論提出了挑戰,認為智人是從非洲多個不同的種群進化而來的,在經歷了長期的基因混合后,最早可檢測到的分裂發生在12萬至13.5萬年前。 在檢測非洲當前種群的遺傳物質,并將其與那里早期智人種群的現有
Nature推翻舊觀點,最古老的智人并非起源于東非
研究人員說,我們在一個不太可能的地方發現了最古老的智人(Homo sapiens)。 關于智人最早出現的時間科學界有許多不同的推測,通常認為是在20萬年前,通過化石和DNA分析,認為他們起源于東非。 兩個已知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分別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兩顆19萬6千歲和16萬歲的顱骨,人們根據如今
全國首創!武漢大學開啟數智人才培養
11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帶領下,武漢大學發布數智教育白皮書,著力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數智人才。據悉,武漢大學是我國首家提出體系化數智人才培養方案,并開啟數智人才培養的高校。發布會現場。武漢大學供圖 張平文表示,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進入數字時代。數字化具
中澳專家在云南發現1萬年前未知古人群
人類進化論兩種觀點示意圖人類進化過程示意圖 近日,中澳科學家關于云南“馬鹿洞人”的重大發現備受關注,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員稱,“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過去未知的新人群。云南發現1萬年前“馬鹿洞人” 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
古脊椎所最新研究將東亞早期現代人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萬年
近20多年來,現代人起源一直是國際古人類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相互對立的“出自非洲說”和“多地區進化說”處于爭論中。尋找已經具有現代人基本解剖特征的早期現代人(early modern human) 化石是論證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過去在東亞地區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的年代大
人類肺結核歷史或與走出非洲一樣古老
肺結核是一種在古代中外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疾病。一項新研究發現,人類的肺結核感染病例可能早在7萬多年前就已出現,與非洲智人向世界其他地區遷移的歷史幾乎一樣長。 智人是目前全人類共有的生物學名稱。英國新一期《自然·遺傳學》1日在線刊登了4組針對肺結核的獨立研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
軌道尺度亞洲季風驅動古人類非洲遷徙東亞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987.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和安芷生院士聯合多位國內外專家,基于中國黃土的高分辨率亞洲夏季風重建、東亞古氣候模擬、整合亞洲古人類遺址記錄、古人類棲息環境
非洲外發現最古老現代人化石
在以色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上頜骨和牙齒化石被認為是非洲以外智人最早的證據。 圖片來源: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 本報訊 在非洲以外發現的最古老現代人類化石表明,智人在距今18萬年前可能已經擴散到阿拉伯半島——這比之前認為的年代要早得多。在以色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上頜和牙齒化石比該地區發現的其他人類
人類進化排序標準不能僅憑“行為現代性”
在人們的觀念中,人類沿著一條不斷前進的軌跡進化,早期人類在行為上越接近于現代人類,其進化出現得越晚。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家研究認為,早期智人的行為與“現代”人類更接近,行為的現代性不能作為進化排序標準,而應更多研究行為的變化性。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出版的《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或證明人類祖先多地起源
我國古人類學研究領域關于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學術探討與爭論隨著一系列國內外新材料新數據公布而日趨升溫,受到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家、研究員高星日前在北京做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我們從哪里來”為題,向30余位專家學者公布了新的研究材料和動態,試圖證明有關古人類多地區進化及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征,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4.7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結親”
今天的大多數人都攜帶著從尼安德特人那里繼承的基因印跡。但這種基因混合是何時、何地發生的,以及這種混合是一次性還是長期的,一直存在爭議。近日,一項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公布的研究,對古代和現代基因組進行了分析,發現如今人類攜帶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來自大約4.7萬年前的一個長期混合時期。這是第一篇使用數
科學家揭示軌道尺度亞洲季風變遷驅動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
古人類學家發現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古人類以非洲為中心逐漸遷徙到其他大陸。現今,人類足跡遍布地球各大陸。常年冰凍的南北極也不乏人類的足跡。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在古人類演化和擴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亞板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歐亞板塊西部與非洲大陸直接相連,是古人類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類居住最為
創紀錄模擬揭示氣候如何影響人類進化
對過去200萬年地球氣候的創紀錄模擬提供了證據,表明溫度和其他條件影響了早期人類遷徙,并可能促成了大約30萬年前現代人類的出現。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自然》。這一發現基于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模型,旨在分析地球運動的變化如何影響氣候與人類的進化。氣候可能在人類進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觀點至少在20世紀20年代
不是單一祖先群體!人類進化也以群分
教科書中對人類進化的描述是,智人是從大約30萬年前非洲某個地區的單一祖先群體進化而來。然而,近日發表在《生態與進化趨勢》雜志上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得出結論,早期人類由一個細分的、不斷變化的泛非洲集合群體組成,他們的生理和文化都具有多樣性。這個理論更好地解釋了現有的遺傳、化石和文化模
當代人種10萬年前曾分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94.shtm美國科學家模擬了至少兩個演化支在幾十萬年里分化(但仍持續混合)的模型或許最能代表非洲的人類起源。這個所謂的弱結構干群幫助形成了一個祖先非洲人群,該人群后來趨異演化成當代非洲人群以及生活
非洲發現遠古人伊甸園:躲避氣候變化繁衍生息
冰川時期遠古人類的“伊甸園”保存了人類生命的火種,使我們能夠繁衍延續至今 專家稱非洲南岸尖峰地區的巖洞里有著大量的人類遺跡,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00年前甚至更早非洲南岸的這些巖洞曾是冰川時期遠古人類僅剩的棲息地 國際在線7月27日報道?據《每日電訊報》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日稱,在非洲南岸地區
早期人類演化或受埃塞俄比亞火山影響
一項研究顯示,早期人類演化可能受到東非大裂谷延線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活動影響。研究表明,32萬~17萬年前埃塞俄比亞的火山噴發活動與該區域早期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重合。成果于10月18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東非大裂谷是一個活躍的大陸裂谷,非洲緩慢地與之分離。該裂谷有一段貫穿埃塞俄
非洲小魚長得最快
人們知道,鳉魚每年會以兩種速度中的一種生活:“暫停”或“快進”。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種微小的淡水魚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沉積物中度過滯育期,就像植物種子一樣。當雨水填滿洼地時,它們必須孵化、生長、成熟,并在洼地干涸之前產生下一代。 近日,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指出,在短短兩周內,非洲鳉
科技灌溉非洲熱土
“土地,廣袤的土地。”距離第一次前往蘇丹考察已過去十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尹慶良仍記得那時的情景。十年間,就在這片土地上,他和同事們用棉花幫蘇丹農民蓋上房、買上車、送孩子上大學。 中非農業合作由來已久,具有良好的基礎,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未來仍大有潛力可挖。9月3日至4日,20
小頭古人生存年代晚于預期
研究人員發現,幾十萬年前,在南非生活著一種將古老與現代特征奇特的混合在一起的早期人類。他們被稱為“納萊迪人”。該人種生有一個較小的、像拳頭大小的腦,這與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古人類相似。但他們也可能與智人的祖先相重疊,其發現者提出,納萊迪人甚至可能會制造工具。 納萊迪人于2013年被發現于南非的“
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基因變異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對我們的近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基因組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路徑,可以拓寬我們對智人進化史的理解。巴塞羅那大學(University of Barcelona)領導的一項研究估計了一些體現我們物種特征的基因變異出現的時間。它通過分析在現代人類群體中非常頻繁的突變來做到這一點,但在這些其他古人類物種中
Science前沿問題:現代人類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核心刊物”迎來了新期刊: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
非洲LNG的安哥拉樣本
擁有LNG出口能力的非洲國家如今又多了一個:今年5月,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Sonangol簡稱安國油)宣布,液化天然氣運輸船Sambizanga號已經抵達該國西北剛果河入海口的扎伊爾省索約港,在該港停靠進行LNG試載,并接駁附近的天然氣接收裝置。 安國油與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在港口附
DNA測序揭示早期人類如何在非洲擴散
關于古代人類DNA的研究并不是一項享有平等機會的努力。過去10年間,早期歐洲人和亞洲人的部分基因組被測序了上百次,歐亞歷史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改寫。然而,由于基因材料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衰變得非常迅速,因此時至今日,科學家僅測序了一種古代非洲人類的DNA。 近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丁舉行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