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線粒體DNA加深對尼安德特人演化認識
一根在德國西南部發現的古人類股骨,被證明攜帶了大約27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mtDNA)。相關成果7月4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它進一步精確了非洲基因流動至尼安德特人的時間。 對核DNA的分析預測,現代人類從距今約76.5萬年前到55萬年前在演化上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離,而線粒體DNA顯示,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之間存在更緊密的聯系。雖然從非洲古人類到早期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滲透(一個物種的基因進入另一個物種)被用于解釋這種差異,但由于化石稀少,不確定性仍舊存在。 德國蒂賓根大學的Cosimo Posth、 Johannes Krause和同事重新建立了一根從德國西南部Hohlenstein—Stadel洞穴中發現的古人類股骨的完整線粒體DNA基因組。這一樣本呈現了至今找到的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中年代最久遠的分支。這項發現表明,晚更新世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起源于27萬年前來自非洲的基因流動,而這些尼安德特......閱讀全文
古線粒體DNA加深對尼安德特人演化認識
一根在德國西南部發現的古人類股骨,被證明攜帶了大約27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mtDNA)。相關成果7月4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它進一步精確了非洲基因流動至尼安德特人的時間。 對核DNA的分析預測,現代人類從距今約76.5萬年前到55萬年前在演化上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離,而線粒
尼安德特人并非那么“野”
尼安德特人可能并非暴力分子。 近日,有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和生活在8萬年前至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人在顱腦損傷程度方面是相似的。該發現挑戰了一種既有的刻板印象:尼安德特人的生活比較暴力。 雖然尼安德特人經常被描述為過著比同時代現代人更加危險的生活,但是這主要基于軼事證據和尼安德特人受傷
尼安德特人或有漫長童年
尼安德特人的孩子可能和現代人一樣緩慢成長。圖片來源:S.Plailly, E.Daynes 長期以來,尼安德特人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進化中的“另類”——他們成長得很快,死亡得很早,成為了一個傳說。但是如今,一個罕見的尼安德特人骨架表明,在這一現代人類最親密的近親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過著如此快速的生活
尼安德特人曾獵兔為食
尼安德特人比人們想象的更擅長狩獵。化石表明,他們數千年前曾在歐洲西部狩獵兔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進展》。 加拿大特倫特大學的Eugene Morin和同事研究了來自地中海西北部地區8個地點的兔子化石。他們發現了可能是烹飪造成的燒焦證據,同時帶肉的骨頭上也有切割的痕跡。 大多數地點可追溯
新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呼吸機制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項新研究對一名成年男性尼安德特人的胸部進行了虛擬三維重建。分析顯示,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大小與現代人的胸部大小相似,但形狀不同。基于這一發現,作者推斷尼安德特人的呼吸機制可能與現代人的呼吸機制稍有不同。 自150多年前首次發現尼安德特人的肋骨以來,科學界對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大小和形狀
科學家提出尼安德特人滅絕新解
尼安德特人起源于歐洲,在歐洲中西部的嚴寒環境中繁榮了約30萬年,大約4萬年前在整個歐洲大陸迅速絕跡。代之而起的是“現代人”(智人),但現代人卻起源于非洲熱帶地區。因此長期以來,科學家對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爭論不休。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8日報道,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院在最近出版的
德科學家公布完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19日報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已經完成了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各科學團體自今日起能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數據。 該項目由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科學院資助,是斯萬特·帕博小組近30年前開始的古老DNA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曾于
日本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小腦占比較小
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小腦占整個腦部的比例小于智人,這可能是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日本時事社報道,慶應義塾大學和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約7萬年前至4.3萬年前的4名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化石,以及約13.5萬年前至3.2萬年前的4名智人的頭骨化石,通過CT技
歐洲人繼承尼安德特人DNA-有助抗寒
雖然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了近3萬年,但他們的某些基因卻保留在現代人類身上。近日科學家們表示現代歐洲人與尼安德特人共享某些涉及脂肪堆積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并未出現在亞洲人和非洲人身上。據稱這種古代基因或可能幫助歐洲人更好地適應寒冷的氣候,為他們提供了某種進化優勢。 “這是我們
現代人身上發現尼安德特人病毒
英國牛津大學19日發布新聞公報稱,研究人員在現代人類的DNA中發現了存在于在古代尼安德特人體內的病毒。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可以更進一步地研究古代病毒與現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為了解現代疾病的起源提供參考。 該研究由牛津大學與普利茅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他們將古代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化
尼安德特人吃什么?最新的Nature文章給出答案
對于古老的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生活的,人們一直十分好奇。最近,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化石遺骸的分析,揭示了住在西班牙北部El Sidrón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的飲食狀況。這項最新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研究人員對這些尼安德特人的鈣化牙菌斑中的遺傳物質進行了分析,
Nature:嬰兒牙齒揭示尼安德特人的母乳喂養習慣
一項有關牙齒化石的研究今天顯示,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可能在小孩7個月大時就開始斷奶,僅1歲多就讓他們轉吃固態食物。這項研究報告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 親喂時間較短,代表小孩們間間隔時間較短,且人類人口擴張速度較快。 尼安德特人是人類族譜中神秘的一支,居住在歐洲、中亞及中
研究發現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存證據
被認為是法國和西班牙北部最后一批尼安德特人制造的各式石刀。這種特殊和標準化的技術在此前的尼安德特人中未有過記錄,或表明在尼安德特人從該區域消失前和智人之間已有技術擴散。圖片來自:Igor Djakovic? 一項模型研究分析認為,在尼安德特人消失之前,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可能在法國和西班牙北
科學家公布完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19日報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已經完成了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各科學團體自今日起能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數據。 該項目由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科學院資助,是斯萬特·帕博小組近30年前開始的古老DNA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入選《自然》2014年十大科學事件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2015年即將到來之際,著名的《自然》周刊回顧了過去一年的科學進展,評選出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名列其中,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一項重大成果是這項進展的核心部分。 201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脊椎
研究:首繪尼安德特人家庭親緣和社會關系全家福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人類學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首次揭示并描述了尼安德特人小型社群的親緣關系和社會組織,相當于為尼安德特人家庭繪制出一幅“全家福”。 該項研究基于對亞洲兩個洞穴中發現的13個尼安德特人個體古DNA的分析,為尼安德特人的社會組織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也是迄今所知對尼安德特
獲300萬巨獎-著名科學家再發PNAS文章解析DNA
近期俄羅斯億萬富翁Yuri Milner等企業家共同設立“科學突破獎”頒發,共有五位學者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每人獲得30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來自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Svante P??bo教授致力于古人類DNA的研究,其研究組曾與中國科學家合作,利用在2003年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腿
諾獎得主帕博:可愛到犯規,偏執到瘋狂
“今年第一個諾獎,就爆了大冷門!”10月3日,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bo)獲獎,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不少關注者直呼“冷門”。執著,是付巧妹對他最大的評價。付巧妹是他曾經的博士生,如今已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
土壤殘留DNA有助揭開遠古人類之謎
Matthias Meyer正在一個清潔間工作,幫助尋找一種從古代土壤中獲取人類DNA的方式。 圖片來源:馬普學會 5000年以前,一名尼安德特人在今天比利時的一個洞穴中解手,埋葬品中除了其他的東西之外,還有他的DNA樣本。土壤礦石上的尿液和糞便樣本最終分解。但DNA記錄卻保存了下來,嵌
現代人身上發現尼安德特人病毒-有助研究疾病起源
英國牛津大學19日發布新聞公報稱,研究人員在現代人類的DNA中發現了存在于在古代尼安德特人體內的病毒。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可以更進一步地研究古代病毒與現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為了解現代疾病的起源提供參考。 該研究由牛津大學與普利茅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他們將古代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化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此前,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道了發現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鑒定其
Nature最新研究改寫十大科學突破成果
2010年科學家們對在3萬8000年至4萬4000年前曾經生活在克羅地亞的3個女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頭做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對現代人基因組與尼安德特人祖先基因組進行直接的比較。這一研究成果入選當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 然而最新一項研究中,來自馬普研究
超大規模遺傳: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有多次“基因交流”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26日發表了一項最新成果:科學家利用大型現代人基因組數據,對當今東亞人和歐洲人攜帶的尼安德特人DNA片段進行了研究。這項,尼安德特人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的祖先,曾在多個時間點發生過“基因交流”。 解剖學上的現代人從非洲向外擴散時,曾在歐亞大陸西部遇到尼安德特人。
科學家發現阿爾泰尼安德特人含有早期現代人類基因
日前,一個由德國、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幾種不同的遺傳分析方法,確定大約1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之間發生了基因交流事件,早于先前記錄的其它此類事件。相關研究于2月17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也是取得這一研究成果的國際科學家團
《Science》:沒有骨頭,古墓也能做人類DNA檢測了
沉積物(sediments)形成了富含骨骼殘骸的考古遺址的地質層,但是這些沉積物地層中的剩余DNA一直不受古人類學者的重視。直到今天,一隊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主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可以用于追蹤這些沉積物中的DNA,甚至在沒有骸骨的洞穴或地層中,也可以檢測到古代遺留下
續寫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中外學者追蹤DNA奧秘
2010年,2012年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接連聚焦于古人類的DNA基因組序列測定結果,這兩項重要成果完成了人們的一個長期以來的夢想――第一次能夠發現將我們與其它所有生物區別開來的基因特征,其中包括那些在進化上距離我們最近的親族。 而最新一項研究則將焦點放在了中國,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
基因組測序發現古人類“混血”證據
據英國《自然》雜志8月2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古基因組報告,德國研究人員對俄羅斯丹尼索瓦洞穴中的一塊古人類骨塊進行基因組測序后發現,該骨塊是來自一名尼安德特人女性和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的“混血”后代。 著名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2010年,科學家公布了尼安德特人
中科院Nature文章發布遺傳譜圖
5月2日,《自然》(Nature)雜志以ARTICLE的形式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冰河時期的歐洲人群歷史》(The genetic history of Ice Age Europe)。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研究員付巧妹與美國、德國、意大利、愛爾蘭、西班牙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于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后,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
德科學家義舉:序列上網免費下載
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 德國研究人員于2月7日在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網站上貼出了一個滅絕人類基因組的首個高分辨率版本。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同行能夠免費下載最完整的序列數據。 1年前,研究人員公布了至少3萬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中的一名史前女孩的首張基因組草圖。